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72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23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9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3 16:30:10组卷:10引用:1难度:0.82912.社会大课堂,处处皆语文。请阅读两段参观记录,完成下面各题。
(一)小龙同学参观了北海公园的皇家邮驿,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问题。
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为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从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殷商甲骨文到铸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再到篆、隶、草、楷、行,这是记录信息的汉字字形的变化;从鸿雁传书到驿站邮政,再到网络通讯,这是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①借助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人们的生活经验代代相传,文化得以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邮驿起源于殷商时期,至清末裁驿归邮为止,有三千余年的历史。随着我国邮政事业的不断发展,邮政徽标也在不断变换。目前使用的是1996年公布的中国邮政徽标,不知道设计者的灵感来自哪里 ②
(1)对文段中加点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提供”的“供”,读gòng
B“甲骨文”的“骨”应写为“古”
C“通讯”的“讯”应写为“迅”
D“殷商”的“殷”读yīn
(2)①②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①。 ②。 B.①。 ②? C.①, ②? D.①, ②。
【甲】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融合比拟成河水的源、流、汇。以“源”“流”“汇”三个单元,梳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彰显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乙】本次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等类别。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何尊是西周早期名为“何”的贵族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何尊腹底铸有金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的史实,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图1)【丙】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何以中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命题。展厅内,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此即万千年来,我百世祖先同心书写之答案。展厅外,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安康,此即百余年来,志士先驱砥砺铸就之答案。今天,中华正崛起,我辈当自强,用智慧和汗水为后世中华子孙,留下“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丁】
(3)“流”的本义指水的移动。根据语境,“源”“流”“汇”的“流”是指:
(4)将下面文字填入上文,最恰当的位置是
当后人回望我们的时候,希望能一如我们凝视前人一样,满怀自豪地说:“这,就是中国!”
A.【甲】
B.【乙】
C.【丙】
D.【丁】
(5)对画线句中的成语或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运用排比,全面表达了这次展览的意义。
B.“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引人注目”一词,应换成“刮目相看”,以体现何尊在展览中的重要地位。
C.“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气象万千”一词,应换成“气韵不凡”,以表现何尊的特点。
D.“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以对偶的形式,既表现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又表达了百世祖先对“何以中国”的回答。
(6)下面两个“中国邮政”徽标设计,你喜欢哪个?参照前面两段参观记录,说说理由。发布:2024/12/13 16:30:10组卷:56引用:3难度:0.32913.默写。
①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
③小奥同学正在写一份演讲稿,想借用诗句抒发自己的远大理想与抱负。你给他推荐的诗句是“发布:2024/12/13 16:30:10组卷:9引用:1难度:0.82914.参与年级“二十四节气”文化墙设计的同学,在周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活动感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四句七言的节气歌,用简洁的方式完成了人们的自然启蒙。这是一种智慧的结晶,更是一种巧妙的组合。它带着生命的密码和丰富的信息,汇聚成一条浩荡的生命长河。
如果我们顺着节气的根脉追溯,最早显现春之端倪的并非柳梢枝头,而是残冬瑞雪。白雪是写满春汛的素笺,草地就是春潮萌生的家园。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就像天地孕育的二十四个角色,迎来送往,相互守望,在运转自如的秩序中完成四季的轮回。
(1)依据语境,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帮助修改。
(2)下列诗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发布:2024/12/13 16:30:10组卷:20引用:1难度:0.82915.班级开展以“了解北京冬奥会,振奋民族精神”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搜集冬奥会资料】
“冬奥冰雪花丝如意”采用“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镶_______qiàn技艺制作而成,其造型创意源于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如意,以北京冬奥会竞赛场馆“雪如意”为参考,如意头部边缘有22颗宝石。既突显了非遗技艺的无穷mèi_______力,又表现了中国如意文化的_____。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者给相关字注音。
(2)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
A内涵
B内含发布:2024/12/13 16:30:10组卷:11引用:1难度:0.82916.文化墙的主体是二十四节气的介绍。下面是同学们改编的三则材料,请帮助他们解决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的明信片。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惊蛰”两个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①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地,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清明:_________
清明时节,草木萌发,时有知时节的好雨悄然而至。看吧,在蒙蒙细雨中,小草精神抖擞地绿着,鹅黄色的柳枝轻歌漫舞,青黑色的粗糙的老树皮。②在雨的滋润下,似乎也有了几分青春的颜色。雨后天晴,清新的空气中多了些泥土的味道,暖暖春阳中,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在秋千上荡得很高很高。
处暑:暑气止矣,迎来了家家户户丰收的景象
每年的处暑都是在农历的七月中下旬,有书解释:“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人们告别炎热的夏天,享受着“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惬意。立秋之后,人们开始收割庄稼;到了处暑,基本完成,可谓是“处暑满地黄,家家仓有粮”。可见,处暑是幸福感最强的节气。
(1)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悄”应读为“qiǎo”
B.“明信片”应写为“名信片”
C.“处”应读为“chǔ”
D.“轻歌漫舞”应写为“轻歌曼舞”
(2)有同学对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请你帮他选出修改正确的一项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②,
(3)请仿照其他两个节气的“一句话”解说,在横线上也用一句话解说“清明”。
(4)文化墙上,“大寒”节气介绍中链接了一则小故事,请你将故事中的对联补充完整。
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便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发布:2024/12/13 16:30:10组卷:21引用:1难度:0.82917.【感受冬奥会文化】将下面所引用名句填写完整。
我国通过承办冬奥会,可以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宣传中华灿烂文明和优秀文化,展示大国实力和精神风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吟诵古诗文名篇,感受历代仁人志士的民族精神。“商女不知亡国恨,发布:2024/12/13 16:30:10组卷:21引用:1难度:0.92918.默写。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①
(2)我们遇到困难,以为没有出路,但如果坚持前行,常常会豁然开朗。南宋诗人陆游的诗 句“①发布:2024/12/13 16:30:10组卷:19引用:2难度:0.92919.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这一声”指的是什么?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又是什么?
(3)“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何尝”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联系全文,“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精神?发布:2024/12/13 16:30:8组卷:84引用:4难度:0.52920.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行者道:“怎么变么?”高老道:“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象个猪的模样。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彀。喜得还吃斋素,若再吃荤酒,便是老拙这些家业田产之类,不上半年,就吃个罄净!”三藏道:“只因他做得,所以吃得。”高老道:“吃还是件小事,他如今又会弄风,云来雾去,走石飞砂,唬得我一家并左邻右舍,俱不得安生。又把那翠兰小女关在后宅子里,一发半年也不曾见面,更不知死活如何。因此知他是个妖怪,要请个法师与他去退,去退。”行者道:“这个何难?老儿你管放心,今夜管情与你拿住,教他写了退亲文书,还你女儿如何?”高老大喜道:“我为招了他不打紧,坏了我多少清名,疏了我多少亲眷。但得拿住他,要什么文书?就烦与我除了根罢。”行者道:“容易,容易!入夜之时,就见好歹。”
老儿十分欢喜,才教展抹桌椅,摆列斋供。斋罢将晚,老儿问道:“要甚兵器?要多少人随?趁早好备。”行者道:“兵器我自有。”
(选自《西游记》)(1)行者与高老谈及的人是:
(2)行者与高老谈及的那个人有什么本领?
(3)后来,情节发展成怎么样?请结合原著作简要概括。发布:2024/12/13 16:30:8组卷:226引用:4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