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80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26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8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强强的新衣
    王溱
          ①每当临近过年,我们大院的孩子们就会互相打听,你妈妈给你准备了什么样的新衣?你爸爸给你买了什么样的面料?男孩子过年除了鞭炮是他们的最爱,剩下的便是新衣了。
          ②然而有些人家就买不起新衣,哪怕布料再便宜。强强家就是。
          ③强强当年上小学三年级。他家里人口很多,六个兄弟姊妹。大院里的人都知道他和另外的五个兄弟姊妹不是一个爸爸,强强的亲生父亲很早就去世了。生父是怎样一个人,他印象很模糊,只知道是个军人。强强的继父在铸造厂工作,是技术员,但工资不高。强强妈没有正式工作,在一家街道办的裁缝店里当临时工,日子过得很困难。除了吃饭,别的真不敢考虑。邻居们印象很深的就是,强强从搬进大院起就穿那套蓝色的外衣,三年过去了,还是那套。
          ④强强没有新衣,强强的姐姐、妹妹和弟弟却都有。虽然弟弟妹妹的新衣一看就是强强妈用剩料和布头拼接起来的,但不管怎么说也是新的。两个姐姐的新衣更不用说了,是整块布料做的。尽管布料很便宜,但有强强妈的手艺,穿在身上还是被好多人称赞。
          ⑤年三十一大早,强强妈就把强强那身穿了几乎一年的蓝衣服从晾衣架上取下来,然后烧上铁熨斗喷上水,仔细熨起来,一直熨到看不到一丝褶皱一件旧衣服经强强妈一收拾,立时就焕发出了几分光彩。强强穿在身上照着镜子,自己都觉得变了样,他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每回强强妈把衣服重新挂在衣架上时都会小声对强强说,等妈妈有了钱一定给你买身新衣服。这话一说就是三年。
          ⑥其实强强是个懂事的孩子,对妈妈只给姐姐、弟弟、妹妹置办新衣,打心里没有丝毫的怨言。他知道妈妈这是在展示自己的胸襟,让继父明白她没薄了他的孩子。实际上继父也觉得对不住强强,当着强强的面不止一次说过,过年无论如何也要给强强做件新衣了。每次强强都很大度地表态:我不要,我不要。事后妈妈都会对强强说,孩子你真懂事,妈妈要谢谢你。妈妈的话让强强的泪珠在眼里滚来滚去就差掉下来了
          ⑦但这回强强决定要一件新衣。那年的冬天特别的冷,许多孩子的新衣是棉袄,条件好点的是半截大衣。有一次孩子们凑一起议论新衣的事,有人问强强,你妈不是答应给你做新衣了吗?强强说答应了。
          ⑧大年初一那天早上天气奇冷,上了冻的窗花比窗帘还严实,外面的景色什么也看不见。孩子们不管这些,吃过饺子便结伴挨家挨户去拜年。祝福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展示新衣。人都凑得差不多了,就不见强强。有人说别等了,他会难为情的。正说着,有人喊,来了,来了。在哪呀?那不是吗,穿着皮衣,对,翻毛领的那个。那是强强吗?怎么不是,瞧那走路的样子,不是他是谁?呀,他穿的那是什么啊,威风死了!他怎么会有皮衣呢?不可能吧?
          ⑨强强走到众人面前,人们都愣了。他确实穿着皮衣,而且衣领上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长毛绒。大开领,上衣口袋带着拉锁,下衣口袋是斜插。那皮子厚墩墩的,深咖啡色,穿在身上煞是威武,只可惜强强的身材撑不起来,显得有些过大,但就这样也足以让人感到惊讶。“这,这是你的吗?什么服装啊,这么多口袋?”“当然是我的,我爸爸的,亲爸爸的。他留给我的。这是飞行员的衣服,军装。我爸是空军机械师,到过朝鲜。这是他穿过的。本来我妈要等我长大再让我穿,现在决定让我过年穿一回,当新衣。”强强昂着头神气地说。
          ⑩这年过年,谁的新衣也没超过强强。无法超过。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1)围绕“过年新衣”,强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填写下表。
    事件 妈妈熨蓝衣 妈妈为家里其他孩子置办新衣 伙伴问新衣 强强穿新衣
    感情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然后烧上铁熨斗喷上水,仔细熨起来,一直熨到看不到一丝褶皱
    ②妈妈的话让强强的泪珠在眼里滚来滚去,就差掉下来了。
    (3)文章多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刻画强强这年的过年新衣,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强强这年的过年新衣无法被“超过”。

    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11引用:2难度:0.3
  • 832.(1)杜甫(712-770),字
     
    ,别号
     
    朝伟大的
     
    诗人。
    (2)《登飞来峰》的作者
     
     
    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3)《游山西村》的作者
     
    ,字
     
    ,自号
     
    。南宋著名诗人。

    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22引用:3难度:0.8
  • 83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历史和现实都告诫我们:一个政党理想信念坚定,就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理想信念淡薄,就会成为乌合之众,风一吹就散。同样道理,;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当前,大多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
    (1)在第①处横线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2)依次填入第②③处横线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②一面 ③另一面
    B.②既 ③更
    C.②不但 ③而且
    D.②尽管 ③也

    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6引用:4难度:0.5
  • 834.古诗文默写。
    ㅤㅤ读古诗文,就是读诗人,读人生。我们可以读出李白《峨眉山月歌》中“①
     
    ,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急切思念;读出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②
     
    ”的惆怅凄凉;读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③
     
    ”的双重寓意;读出诸葛亮《诫子书》中“④
     
    ,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殷殷教诲;读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⑤
     
    ,⑥
     
    ”的苦涩无奈;读出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⑦
     
    ,⑧
     
    ”虽年老却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

    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9引用:3难度:0.8
  • 835.根据拼音写汉字。
    荒草qī qī
     
     
    shùn
     
     息
    yòu
     
    zhù
     
     立

    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19引用:2难度:0.9
  • 83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11引用:2难度:0.9
  • 837.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礁上的团聚
    赵艳文
          ①这个故事是一位老兵给我讲的,这是他的亲身经历。
          ②多年前,老兵在海军某基地代职期间,参加了慰问南海守礁官兵的活动。半个多月的时间,他看到了守礁官兵的执着与坚守,走一路感动一路。虽然已过去多年,那些守礁官兵和属于他们的故事,在老兵脑海里却挥之不去。
          ③慰问船从湛江出发,想着即将走到祖国的南端,那个曾经只有在地图上才能看到的地方,慰问团的人都很激动,纷纷拍照留念。而这仅仅持续了不到半天,接下来的时间,随着船像树叶一样在海上漂荡,所有人都吐得天翻地覆,吃不下任何东西。随行的陆战队员讲,这是他们的必修课,还美其名曰:不把胃里东西吐干净,怎么吃得下东西。晚上更加难熬,睡觉的床十分狭窄,四面都有围栏。浪高的时候,不仅双手要拼命抓紧,头和脚也要用力顶住围栏,才能确保不被甩出去。厕所离睡觉的地方很近,也就七八米远,可是不费些时间是走不过去的。好在老兵仗着身体好,几天以后渐渐适应。关于晕船,老兵说,那真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④航行第7天,忽然听到有女人和孩子的声音,循声找去,竟是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刚刚会走路的孩子。老兵惊诧不已,怎么会有妇女和孩子?这些天他们这些男子尚且吃不消,她们是怎么熬过来的?慰问团有任务,她们又来干什么?一连串的问号让老兵找到船长。船长惜字如金地说,来探亲。看到船长不愿再说什么,虽然仍有疑惑,老兵没再多问。
          ⑤又在船上熬过两天,到达一处慰问点,再次看到母女二人,原来这就是她们探亲的地方。大船靠不了礁,需要在几海里远的地方抛锚,从甲板攀下舷梯登上小船,再由小船载人上礁。这样很费时间,但是没有其他办法。大家让母女二人先离开大船,年轻的妈妈说:首长,你们有任务,你们先走,我就是来看看家属,没什么大事。大家执意让母女二人先走,她推脱不过。舷梯足有四层楼高,从上面望下去,头很晕。或许平时连过山车都不敢坐的年轻妈妈,此刻走的每一步都那么坚定。陆战队员抱着孩子攀下舷梯,孩子表情竟然带着兴奋,没有丝毫畏惧。
          ⑥当母女二人沿着摇摇晃晃的舷梯下降时,船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她们身上。那一刻的祖国南海,风轻云淡,除了海浪声,什么声音都没有。脚踏上小船那一刻,就听到孩子不停地喊:爸爸,爸爸,我要去看爸爸了。一直到小船坐满人离开,孩子的声音都没有停。大船上的人无不动容,老兵看到海军船长也在不停地擦着眼角,他终于明白此前船长不愿多说的原因了。
          ⑦上礁后,看到守礁官兵整齐着装,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用最高礼仪欢迎慰问团的到来。每个人脸上肆意流淌着的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他们太激动了,他们已经几个月没有看到除了守礁战友之外的其他人了。握手时,老兵能感觉到他们格外用力。老兵的泪水也在肆意流淌,他无法想象,之前几个月,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守礁官兵是怎么度过的。大家提议,赶紧安排家属来队,好好团聚。可是,在这个仅有半个篮球场大的礁上,加上慰问团成员,大家站在一起都显得拥挤,何来的团聚场所啊?简直连说悄悄话的地方都没有。一家三口只能顶着如火的太阳,在礁盘一角蹲下,围在一起。从老兵的角度望去,看不清他们是在流泪还是在说话。和母女二人同乘一条小船的战友说,刚上礁,孩子有些发蒙。战友问孩子,哪一个是你爸爸,孩子看了一遍又一遍,说,都像爸爸。孩子已经很久没有看到爸爸了,见到穿着同样军装的几个人,哪里分得出来。因为涨潮的原因,慰问团在礁盘仅能停留一个小时。这个战士是湖南人,他爱人从湖南到湛江,再到丈夫驻守的地方,辗转几千公里、近半个月路途的探亲。,就这么匆匆结束了。
          ⑧回到大船后,慰问团又陆续慰问了几个岛礁。返回湛江时,老兵看到母女二人安静地下船,此后再也没有见到她们。但老兵知道,她们和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刻在了祖国的南端。后来,老兵常回忆起母女二人攀下舷梯时那片风和日丽的南海,以及她们在湛江下船时安静的背影。
    (选自2022年6月10日《解放军报》)(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2)阅读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①老兵惊诧不已,怎么会有妇女和孩子?这些天他们这些男子尚且吃不消,她们是怎么熬过来的?慰问团有任务,她们又来干什么?(此处连用三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②老兵的泪水也在肆意流淌,他无法想象,之前几个月,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守礁官兵是怎么度过的。(体会加点词语“肆意”的表达效果)
    (3)请简要分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4)本文题为《礁上的团聚》,而作者却花费大量的笔墨叙写去岛礁途中的故事,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

    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10引用:3难度:0.5
  • 83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在长沙少驻,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闻先生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犹贤博弈斋”。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古代神话、唐诗。
          ④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用毛边纸特制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就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⑤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⑥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绘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届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先生说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⑦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届的同学代笔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得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有删改)(1)文章第①段说“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这里所表达的闻先生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2)文章第①段和第②段用了两个事例来体现“闻先生性格坚毅”,请简要概括这两个事例。
    事例一:
     

    事例二:
     

    (3)文章为了突出闻一多上课的风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汪曾祺为同学代笔写的读书报告为什么会受到闻一多的赞赏?
    (5)本文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特点?(答出三点即可)

    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7引用:2难度:0.5
  • 839.请仿照下面所给例句,运用下面的词展开联想,各写出一个既符合物品的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
    例句:尺子:只有自身正直才有资格评量他人
    蜡烛:
     

    钉子:
     

    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19引用:2难度:0.4
  • 840.给加点字注音。
     
     
     
     

    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13引用:3难度:0.9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