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高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8 更新:2025年07月09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高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3 更新:2025年07月09日
  • 1051.双特异性抗体是指一个抗体分子可以与两个不同抗原或同一抗原的两个不同抗原表位相结合,目前最常利用杂交瘤杂交法来制备。长春花是原产于非洲东海岸的野生花卉,其所含的长春碱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图1是某双特异性抗体作用图。图2是科研人员通过杂交—杂交瘤细胞技术(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杂交瘤细胞杂交技术)生产能同时识别癌胚抗原和长春碱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部分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相比,图2中过程②特有的诱导融合的方法是 
     
    ,过程②选用的骨髓瘤细胞 
     
    (选填“能”或“不能”)在HAT培养基上生长。
    (2)对③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
     
     
    ,才能筛选出足够量的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与传统血清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是
     
    (答出一点)。
    (3)图2中①步骤注射癌胚抗原的目的是
     
    。图2方框内需要经过
     
    次筛选,才能获取单克隆杂交—杂交瘤细胞。体外培养到一定时期的单克隆杂交—杂交瘤细胞会因为
     
    、有害代谢物的积累和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而分裂受阻,需进行传代培养。
    (4)与直接使用长春碱相比,将长春碱与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结合后给药,对人体的副作用更小,原因是
     

    发布:2024/12/31 1:30:1组卷:21引用:4难度:0.5
  • 1052.发生在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变化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①染色体复制
    ②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③同源染色体分离
    ④着丝点分裂

    发布:2024/12/31 1:30:1组卷:103引用:7难度:0.7
  • 1053.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对小麦的结构及生理过程的研究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1为小麦叶肉细胞内某些代谢过程中物质变化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图中X代表的物质是
     
    。图中②④过程发生的场所分别是
     
    。[H]在②④过程中的作用分别是
     


    (2)将小麦植株置于CO2浓度适宜、水分充足的环境中,温度分别保持在5℃、15℃、25℃和35℃下,改变光照强度,测定CO2的吸收速率,得到如图2所示的结果,请据图分析:
    ①、A点时,该植物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
     
    。当光强度大于8时,25℃与15℃条件下有机物的合成速率分别为M1、M2,结果应为M1
     
    M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发布:2024/12/31 1:30:1组卷:81引用:7难度:0.1
  • 1054.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基因组含有约3万个核苷酸。该病毒可通过表面S蛋白与人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而进入细胞。在细胞中该病毒的RNA可作为mRNA,指导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该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时碱基出错频率为10-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31 1:30:1组卷:248引用:10难度:0.6
  • 1055.下列与遗传概念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发布:2024/12/31 1:30:1组卷:2引用:2难度:0.7
  • 1056.细胞中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通常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如图中1和2是一对同源染色体,3和4是另一对同源染色体,Y、y、R、r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属于等位基因的是(  )

    发布:2024/12/31 1:30:1组卷:14引用:3难度:0.8
  • 1057.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是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下列关于这两项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31 1:30:1组卷:29引用:2难度:0.7
  • 1058.下列有关表观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发布:2024/12/31 1:30:1组卷:13引用:3难度:0.7
  • 1059.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大部分肠癌都是非遗传性的“散发性肠癌”。散发性结肠癌是一个多基因突变累积作用的结果。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31 1:30:1组卷:9引用:3难度:0.6
  • 1060.研究者拟构建高效筛选系统,将改进的苯丙氨酸合成关键酶基因P1导入谷氨酸棒杆菌,以提高苯丙氨酸产量。

    (1)如图是该高效筛选系统载体的构建过程。载体1中含有KanR(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和SacB两个标记基因,为去除筛选效率较低的SacB,应选择引物
     
     
    ,并在引物的
     
    (5′∕3′)端引入XhoⅠ酶识别序列,进行PCR扩增,产物经酶切、连接后环化成载体2。
    (2)PCR扩增载体3中筛选效率较高的标记基因RpsL(链霉素敏感基因)时,引物应包含
     
    (EcoRⅠ∕HindⅢ∕XhoⅠ)酶识别序列,产物经单酶切后连接到载体2构建高效筛选载体4。
    (3)将改进的P1基因整合到载体4构建载体5。将载体5导入链霉素不敏感(由RpsL突变造成)、卡那霉素敏感的受体菌。为获得成功导入载体5的菌株,应采用含有
     
    的平板进行初步筛选。
    (4)用一定的方法筛选出如下菌株:P1基因脱离载体5并整合到受体菌拟核DNA,且载体5上其他DNA片段全部丢失。该菌的表型为
     

    A.卡那霉素不敏感、链霉素敏感
    B.卡那霉素敏感、链霉素不敏感
    C.卡那霉素和链霉素都敏感
    D.卡那霉素和链霉素都不敏感
    (5)可采用
     
    技术鉴定成功整合P1基因的菌株。之后以发酵法检测苯丙氨酸产量。

    发布:2024/12/31 1:30:1组卷:287引用:6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