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51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64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05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须臾不可分离,离开经济发展抓生态保护是“(  )”,难以持续,脱离生态保护搞经济发展则是“(  )”,贻害无穷。必须牢固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完整准确全面毫厘不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方式、生产方式转变。一方面,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增强自然资本意识,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桃花源”。另一方面,切实在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上着力,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工程,不断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奋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  )的发展新路。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7引用:2难度:0.6
  • 105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球鞋
    司健安
          这大概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吧。那一年,在小学运动会上,郭送得了第一名。老师说,要让他代表学校去乡里参加比赛。这下,郭送可犯了愁——他没有合适的球鞋。他平时穿的,是娘做的没有鞋带的布鞋。
          郭送喜欢的那种天蓝色帆布系带的球鞋,镇上的商店里就有卖。他去问过好几次了,一双要八块多钱。一个鸡蛋才八分钱,要卖一百多个鸡蛋才能凑够呢!就是娘舍得,郭送自己也舍不得。一百多个鸡蛋,他割草的竹篮,怕是也装不下。他知道,他们家和别人家不一样。人家都是有爹有娘,可他爹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了很远的地方,一直也没有回来过。家里家外,都靠娘一个人忙活,而且娘的一条腿受过伤,不但走路不方便,也干不了重活儿。
          放学回家的一路上,郭送都在想,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要是就这样放弃的话,实在不甘心。郭送到了家,写完作业,正趴在桌上发愁呢,同村的三喜过来找他了:“郭送,出来玩儿!”
          三喜学习不是很好,写作业不会时,总是跑过来问郭送,俩人的关系很铁。只是这会儿,郭送哪有心情去玩,他隔着院墙对三喜摇摇头。三喜看郭送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就索性推门进来,问他遇上啥事了。正在低头想心事的郭送,突然眼前一亮,抬起头来对三喜说:“三喜,跟你商量个事儿……”
          原来三喜走进来时,郭送一眼就看到他脚上穿了一双球鞋。不过不是蓝色的,是白色的。三喜的爹在煤矿上班,过年回来时给他带回了这双球鞋。三喜穿得很爱惜,他总拿老师用剩下的粉笔头往球鞋上擦,好遮掉蹭上去的黑点。
          郭送是打算到比赛的那天,借三喜的球鞋穿一天。三喜听说后,面露难色:“我怕俺娘要是知道了,会打我……”郭送见状,连忙跑回屋,拿出了一本《千里走单骑》的连环画,他对三喜说:“就穿一天,比赛回来就还给你。这本连环画是我考了全乡第一,娘给我买的奖品,你要是答应的话,我就把这个送给你。”看着那本连环画,三喜想了半天,终于点了头。
          几天后,郭送就去乡里比赛了。山里的孩子,走惯了山路,尤其是郭送,每天上学、放学,都是一溜小跑、体力好得很。这不,他有惊无险地得了冠军。
          回到村口、他大老远地就看到了站在那里等他回来换鞋的三喜。郭送飞奔过去,举着手里的笔记本奖品、给三喜看。三喜看着那个带着塑料皮、印着大红章的笔记本,羡慕得不得了。俩人开心地嬉闹着,笑着笑着,突然,三喜停了下来,瞪大了眼睛盯着郭送的脚发愣。郭送低头一看,也傻眼了:球鞋右边大脚趾的位置,不知啥时竟然破了个小窟窿!
          俩人坐在村口,看着鞋子上的窟窿,不知所措。最后,郭送把手里的笔记本递给三喜,说道:“三喜,对不起,我也不是故意的。我把这个笔记本赔给你,你看中不中?”
          不中还能有啥办法呢?三喜想了想,接过笔记本,忍着眼泪答应了。
          天刚黑时,郭送和娘在村口看到三喜鬼哭狼嚎般地在前面跑,三喜娘手里握着一根拇指粗细的树枝,在后面追。郭送娘一看,忙上前把三喜护在身后,问三喜娘咋回事。三喜娘气喘吁吁,咬牙切齿地指着儿子骂道:“这鳖羔子,好好的一双球鞋,清早起来穿的时候还囫囵着呢,一转眼儿,给我戳了恁大个窟窿!你说说,该打不该打?”郭送低头一看,可不是嘛!三喜的大脚趾已经能从那个窟窿里伸出头来!
          不过,三喜也真够意思,尽管挨了打,关于郭送借鞋的事,一个字都没有说。他这样,倒是让郭送心里很愧疚。郭送躺在被窝里想了半夜,决定给爹写信,让爹给他买一双球鞋,赔给三喜。娘曾经给过郭送爹的地址,对他说,实在有必要了,可以给爹写信,写完了,娘会帮他寄出去。
          郭送写了信后,没过多久,爹真的就让人给郭送捎回来一双新球鞋。不过,是蓝色的。爹让人转告他,他们那里只有蓝色的球鞋,没有买到白色的。
          收到球鞋后,郭送把怎么借三喜的鞋子、又怎么在比赛时被自己穿烂的经过,一五一十地给娘说了,还说打算把这双新球鞋赔给三喜。娘没说话,摸了摸郭送的后脑勺,点了点头。
          谁知道郭送捧着鞋,把事情的经过给三喜娘说了后,三喜娘说啥也不要。她让郭送穿上新球鞋,去县里参加比赛。而且,比赛的前一天晚上,三喜娘还专门送来了几个煮鸡蛋,让他去比赛的路上吃。
          那次比赛,郭送得了全县第三名,奖品恰恰是一双雪白的运动鞋。郭送和娘一起把那双球鞋赔给了三喜,娘俩心里这才踏实。
          回家后,郭送帮着娘把这次获得的奖状贴在了堂屋的墙上。上学以来,郭送每年都能得到奖状,不过,县里运动会的奖状,倒还是第一张。
          郭送娘看着那张奖状,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一边哭,一边摩挲着郭送的头。
          郭送抱着娘的胳膊,问:“娘,那双球鞋,不是我爹让人捎回来的,是您买的,对吗?”
          郭送娘没吭声,郭送接着说:“第二天,我专门去看了,镇上商店柜台里的那双蓝色球鞋,不见了。”
          郭送娘抹了抹眼泪,说道:“镇子里那么多孩子,不定是谁买去了呢?”
          郭送看着娘的眼睛,又问:“那咱们家那只羊羔去哪里了?你本来说不打算卖,可在我收到球鞋的前几天,羊羔没了……”
          郭送娘一下子泪如泉涌,她捧着郭送的小脸蛋,说:“孩子,你出生的那一年,咱们这里摊上了百年不遇的洪水。你爹把我安置到山坡上后,冒险去村里救人,却被洪水冲走,连个尸体都没有留下。当时你还小,这些年一直没有给你说。本来娘想等你大几岁了,再把实际情况告诉你,但从你赔球鞋这事上,娘看得出来,我儿已经是个肩膀能扛事的男子汉了。娘,真的很高兴!”
          郭送把脸贴在娘的胸前,流着泪说:“娘,我已经长大了,会像爹那样,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嗯,娘相信你。”
          郭送娘流着眼泪,笑了,她用滚烫而哆嗦的嘴唇,在儿子的额头上留下了一个长长的、暖暖的吻……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送家里穷,买不起一双球鞋,郭送幼时父亲遇难,家里家外全靠母亲一人支撑。母亲的一条腿受过伤,走路不方便,也干不了重活儿。
    B.郭送向三喜借球鞋,三喜感到为难。郭送以连环画为谢礼与三喜商量,三喜想了半天,终于点头答应。这一情节体现了孩童纯真的一面。
    C.郭送去赔新鞋,三喜娘知道事情的真相后,说啥也不要。比赛的前一天晚上,三喜娘还送来了几个煮鸡蛋,这些都体现了乡邻的纯朴与善良。
    D.郭送收到球鞋的第二天,发现镇上商店柜台里那双蓝色球鞋不见了,而收到球鞋的前几天,家里的羊羔没了。他由此推断出球鞋是娘买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球鞋”为线索,将故事情节串联起来,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B.娘为郭送买连环画,为买球鞋而卖掉了羊羔,突出了娘大方的形象。
    C.小说后文写郭送爹为救人而牺牲,与前文爹“去了很远的地方”相照应。
    D.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心理、动作等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3)小说关于球鞋的故事写得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4)小说主人公郭送形象鲜明,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5引用:2难度:0.5
  • 1053.阅读,回答问题。
    刀削面
    阿成
          在奋斗路那儿,有一家大同面食馆,我常领着老婆孩子去那儿吃一顿。
          近几年,我在外胡吃海喝的事比较多一些,真不像话。酒足饭饱地回到家中,看到在家里静悄悄地吃着青菜萝卜的大人小孩儿,鼻子“嗖”地酸了,内疚了。觉得自己很不男人,而且也很不成熟。
          开始我领着老婆孩子去的是一家自助牛排馆。我觉得初次在外面吃饭,选在这里比较好一点。一是价格是固定的,四十八元一位,不算贵;二来,老婆孩子可以据自己的爱好,自由地去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虽说多年来一家人一直生活在一起,但是,你不要固执地认为你很清楚他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吃什么。到了饭店,你拿过菜谱,点这个点那个,间或装腔作势地问他们,你们还喜欢吃什么呢?啊?哈哈。他们都默默地看着你,不发表意见。或者他们说,你就点吧,别太贵了就行。他们也是有自尊的人,不可能将内心的想法与渴求,全都讲出来给你听。他们无论是在社会大家庭,还是自己的小家庭里,活得都很有分寸。
          所以选择自助餐,是因为自助餐的品种很多,涮羊肉、牛肉、猪肉,各种蔬菜,各种炒菜,各种甜食,各种主食。你会发现,你的老婆孩子选回的食品,很多是出乎你的预料之外。而且你在选择方面的经验和善意的建议,对他们根本不发生什么影响。
          他们在吃的选择上,我行我素。让你感到自卑,感到茫然,甚至还感到彼此之间有一种潜在的对手感。
          第一次率家人吃饭馆,无论如何是成功的,或者是基本成功的。惟一感到有一点遗憾的,是你自己。可你不能说。一路上说别的,还做一些生硬的手势。你显得很客气,很陌生,他们边走边用那样的眼神儿看着你。
          后来,妻子反对去牛排馆,认为贵,太贵!尤其是饮料,不大一个杯,服务员强行兑那么多冰块。谁傻呀?不去,听着没有,真的不去!
          于是,我选择了奋斗路上的大同面食馆。
          大同面食馆,是一伙山西人开的,其山西特色是自然的,有刀削面、拨鱼儿等等,醋是正宗的山西老陈醋,煞口。餐客吃它不会觉得跌份儿,而且价格便宜。一家四口人,加上一壶菊花茶,一杯扎啤,一小包精美的餐巾纸,五六十块钱就下来了。
          回来的路上,妻子说,茶要钱还行,里面放冰糖了,但那小包餐巾纸饭店不应当要钱。
          我说,是。
          我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吃山西刀削面。那时候我住独身宿舍,是家庭的叛逆者,不愿意回家。下了班之后,常独自一人在大街上毫无目的地闲逛。记得在八道街的街角处,有一个不大的山西削面馆,铺面不大,三四张桌子,常坐满了人。一大锅沸开的水,大师傅惊世骇俗的娴熟技术,嚓嚓嚓,面削得薄而利落,让人叹为观止。
          来一碗!
          加老醋,加蒜末,加一点酱油,一额的热汗,青年人吃上瘾了,便常去吃,而且价钱不贵。当代的年轻人不会把这东西吃上瘾。他们喜欢吃汉堡包。我陪他们吃过多次,我是一个很大方的人,但每次我都觉得贵。黏不唧儿的,咬在嘴里,有一种被洋人戏弄的感觉。
          后来,开大卡车去天津,和几个同路的工友在城里闲逛的时候,突然在一条背街上,看到了刀削面。一个人力车工人坐在他的板车上,托着一大碗刀削面大气凛然地吃着。他的身后就是专卖刀削面的小饭馆。
          我建议几个工友吃吃刀削面,他们全反对。有大菜馆吃这东西干什么?不吃,愿意吃你一个人去吃。
          我决定一个人去吃,就吃一碗。他们几个等在一旁,非常不理解。一个工友说,啥也别说了,就是嘴馋。我捧着碗,表情严肃地吃着。
          太舒服了,特别充实,充满着亲情式的享受。
          近些年来,因为职业的关系,常到北京去。到了北京始终没有机会独自去东单那个街角大众式的饭店,吃一次三块钱一碗的快餐式的刀削面。
          非常遗憾。
          有一次,上飞机回东北之前,在北京的东北哥们儿老邱要请我搓一顿。我提出去吃一碗刀削面。
          老邱说,那不扯呢吗?那叫啥呀?大哥来了,咋也不能光吃一碗刀削面哪。
          后来,他又用北京话补充了一句,那怎么成啊。
          我严肃地说,任何东西我都不吃,就是刀削面,几次来北京都没吃上。你要请我就请我吃这个。
          老邱说,这太不好了,咱们哥们儿还不至于连一顿饭也请不起吧,是不是?
          我说,是,你的情况我了解。但是,就吃刀削面,关键是我想吃。
          老邱说,好吧好吧好吧。
          二人终于在一家商场的顶层吃上了刀削面。八块一碗,两碗十六块。
          我吃得很好,很滋润,很高兴,说了好多话。
          临上飞机的时候,老邱说,看来,你是真的喜欢吃刀削面。
          上个月,我领着我的小女儿又去了奋斗路的那家大同面食馆,那时候客人不多。不大的工夫,进来一对衣着简朴的母女,女儿也就十四五岁。她们选了一张小桌坐下,只要了一碗刀削面。女儿吃着,说着,母亲坐在对面,温柔地看着,听着。
          我慢慢地流下了眼泪。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外面胡吃海喝,回到家后,看见老婆孩子吃着萝卜青菜,“觉得自己很不男人”,写出了“我”的家庭责任感。
    B.“惊世骇俗”“大气凛然”两处成语,大词小用,描写面馆师傅削面和人力车工人吃面的场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C.工友和老婆孩子都不理解,唯有老邱分别时最终真正理解了“我”喜欢吃刀削面的原因,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
    D.小说段落短小,多用短句,但内容表达简洁明快,“奋斗路”“八道街”“天津”等地的场景灵活切换,加快了叙事节奏。
    (2)关于文中叙写“我”年轻时吃刀削面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班后“我常独自一人在大街上毫无目的地闲逛”,用“我”的孤寂,反衬后文面馆内吃面时的热闹。
    B.对大师傅娴熟削面技巧的描写,暗示了刀削面味美且富有特色,流露出“我”对刀削面的喜爱与赞叹。
    C.“加老醋,加蒜末,加一点酱油”,“加”字动词连用,动作干净利落,语言生动明快,很有画面感。
    D.“来一碗!”独立成段,使上文削面与下文吃面的情节自然衔接,表现了“我”叫面时的兴奋与期待。
    (3)小说标题是“刀削面”,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去牛排馆吃自助餐?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我”看到一对母女吃刀削面的情景,为什么“慢慢地流下了眼泪”?谈谈你的理解。

    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14引用:4难度:0.5
  • 105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焦虑的核心就是不确定,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焦虑可以表现为担心害怕,也可以表现为各种身体症状。①              ,从表现上可以分为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从发作上可以分为慢性的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的惊恐发作。
          焦虑表现为精神上的过度担心和泛化。由于精神长期处于紧绷状态,个体会表现为易激惹、易发脾气,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的情况。长时间的焦虑会使大脑处于一种异常活跃的状态,②            。而失眠又会引起新的问题,例如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等。③             ,比如心慌、胸口发闷、口干、尿频、出汗,甚至是感到憋气或者是过度的喘气,肌肉也会表现出特别紧绷的现象,容易酸痛,甚至发抖。
          焦虑其实也有它的功能和意义。焦虑是人类在面临病痛、灾难等重大事件时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一种正常现象。面对压力,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接纳并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并适度宣泄情绪。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9引用:5难度:0.7
  • 105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乔羽先生是中国词坛①      的领头雁,其作品之多、质量之高、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当代中国无人能出其右。从宏观意义上讲,乔老渗透于一首首歌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传统文化元素、待人处事之道,以及对世事沧桑、人生况味的思索,已成为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伴随着优美的曲调不胫而走,传遍神州大地,深入千家万户,熏陶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能够造就如此独特而巨大的影响力,是乔老的无上光荣,也是对他杰出天赋和辛勤耕耘最为丰厚的回报。
          乔老说:“歌词不要文绉绉的,要活泼泼的。我喜欢大白话,不喜欢矫情。”所谓“大白话”,那是乔老的自谦,他的“大白话”是来自生活,又被乔老提炼过的高级的大白话,平和中有大气,浅显中有深意,直白中有曲折,朴拙中有奇巧,通俗中有优雅,清淡中有妙味,率真中有沧桑,明朗中有隐约,可谓情思隽永,从容旷达,意味深长。出自乔老的一首首歌词,虽然平白简短,却是②       ,百听不厌,犹如一座座山峰巍然屹立于浩瀚的词海之中。文化和旅游部老部长周巍峙评价说:“乔羽是一位没有离开过生活始终的作家,他有相当厚实的文化功底,有相当扎实的生活积累,他真正是厚积薄发的作家,永远回荡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灵气和大气”尽管八方好评如潮,但乔老③       ,没有一点点沾沾自喜,没有一点点自以为是。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5引用:5难度:0.5
  • 105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渡易水
    [明]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①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率江东子弟攻打秦军,势力越来越大,但因项羽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被汉军追至乌江边,乌江亭长备好渡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项羽感觉没脸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②公元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女真族统治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国内义军风起云涌,威逼京城。陈子龙过易水赴京,写下此诗。③并刀:并州刀,以锋利著名,后常指宝刀、宝剑。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东人才辈出,项羽或许可以返回江东卷土重来,杜诗对项羽重来抱有希望。
    B.陈诗前两句写豪迈之士为国尽忠的急切愿望,该愿望由“并刀夜鸣”表现出来。
    C.“易水潺湲云草碧”运用虚写,写作者联想到当年荆轲易水送别的情景。
    D.这两首诗描写的形象,一个令人惋惜,一个视死如归,但都结局悲壮。
    (2)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13引用:10难度:0.5
  • 105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毛利先生
    [日]芥川龙之介
          初见毛利先生,是在他就任当日下午。走廊里传来脚步声,前所未有的肃静。开门进来的是个矮个子,令人联想起节日里杂耍的小丑:光溜溜的秃头与教科书上画的鸵鸟蛋毫无二致;古怪的晨礼服名副其实古色苍然,几乎令人忘却曾经是黑色的;有点脏的翻领下面,竟郑重其事地系着一条极其鲜艳的紫色领带。
          从各个角落发出强忍住笑的声音。然而,先生和善而苍白的圆脸上露出亲切的笑容:“诸位!”
          我们从未享受过“诸位”的待遇,屏息等待长篇大论。然而毛利先生环顾了一下教室,什么也没说,嘴角神经质地颤动,那有点像家畜的兴奋的目光不时流露出烦躁不安的神情,似乎有所恳求。
    “今后由我来教诸位选读课。”
          开场白结束得如此突然,令我们非常失望。先生点了一个同学的名字,并称他为“君”。那学生站起来,以东京中学生所特有的机灵劲儿译读了一节。误译不消说,就连发音上的一些细微毛病先生都仔细加以纠正。他的发音格外做作,可大致正确清晰。
          然而,当先生开始译读时,失笑声此起彼伏。他的日语词汇竞少得令人难以相信他是日本人:“鲁滨孙终于决定饲养……什么呢?就是……动物园多得很……对,是猴子。”
          连猴子都这样,碰到稍复杂些的句子,不兜几个圈子,简直就找不到恰当的译词。先生频频把手放到领口,迷惘地抬起头,慌慌张张地瞥我们一眼,立刻又两手摁住秃脑袋,把脸深深地埋在桌子上。本就矮小的身子,犹如一只泄了气的气球,窝窝囊囊地缩成一团。笑声越发肆无忌惮,连最前排的学生也公然哄笑起来。
          课间号起,我们哄堂大笑,故意模仿先生的姿态和声调,甚至连身为班长的我,也由五六名同学簇拥着,扬扬得意地指点先生的误译之处。
    “今早我坐电车,看见先生坐在正中间。可是临近换车的地方,他却高声叫唤‘售票员,售票员!’,我觉得又好笑又难为情。”
    “听说他一到雨天就身着西装,脚穿木屐来上班。”
    “老是挂在腰下的白手绢包儿,八成是盒饭吧?”
    “听说有人在电车上看见他抓住把手时,毛线手套上全是窟窿。”
          有天早晨,毛利先生像往常一样,扯起尖嗓子热情地讲授《人生颂》。没有人认真听讲,邻座的一个柔道选手竟在课本下面摊开武侠小说。正讲着,先生忽然大谈起人生问题来了:“诸位还不了解人生,唯其如此,诸位是幸福的。到了我们这把年纪,对人生洞若观火,但苦恼的事也多。就拿我来说,有两个孩子,于是就得送他们上学。一上学……嗯……学费怎么办……”大家又窃笑起来。邻座的柔道选手突然撂下小说,气势汹汹地起身质问:“先生,我们是来学英语的,如果您还继续这样讲下去,我立刻到操场上去。”说完,他竭力绷着脸,怒不可遏地坐回座位上。
          我从未见过那般难堪的表情,像遭了雷击,半张着嘴,家畜般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低三下四的神情。他用手正了正紫色领带:
    “是我错了,郑重道歉。的确,诸位是为学英语来上课的。我错了,好吗?”
          似哭的笑容,再三重复着同样的话,上衣的肩部和腰部的磨损处,更加显眼了。每低一下头,他的秃脑袋越发像鸵鸟蛋。柔道选手回头瞥了我一眼,露出狡黠的微笑,即刻又读起藏在下面的小说来了。
          先生比平日更加语无伦次地专心翻译那朗费罗的诗句。“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气色很坏的圆险上冒着虚汗,像是不停地哀求着什么。然而,像我这样无所顾忌地打哈欠的人也不在少数。矮小的先生不停地挥舞着教科书,声嘶力竭地喊道:
    “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
          一学期过去,再未见到毛利先生的身影,我们甚至连高兴的意思都没有,连先生存在本身,都忘记得一干二净。
          大学毕业的那年秋天,我不经意地走进一家咖啡馆品尝着咖啡,漫不经心地打量眼前那面镜子。
          镜中一位顾客让我吃了一惊。虽只是侧脸,但那鸵鸟蛋似的秃头,古色古香的晨礼服,永是紫色的领带……
          尖嗓门依然如故,忙不迭地给服务员们讲解着什么。
    “这个形容词管着这个名词,知道了吧?”
          桌上摊放着一本书。毛利先生不停地用手指戳着那一页,不厌其烦地讲解着。服务员们挤在一起,个个聚精会神。
    “什么?关系名词?没有所谓的关系名词。是关系代词吗?对,对……”
          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温情,悄然起身,那气色很坏的圆脸向这边转过来,家畜般的眼神同我的目光在镜中相遇。然而,先生的目光里未浮现故旧相遇的表情,有的只是那恳求什么似的可怜神情。我默默走到账房去付款。
    “那边有人在教英语,是咖啡馆请来的吧?”
    “哪里是请来的,不过是每天晚上过来教教。听说是个老朽的英语先生,哪儿也不聘他,大概是来消磨时间的吧。要杯咖啡,就在这儿耗一晚,我们并不欢迎他呢。”
          我好像现在才理解先生。刹那间,不知该哭还是笑。我竖起大衣领子,匆匆离开咖啡馆。先生在亮得使人心寒的灯光下,依旧扯着尖嗓门。
    “因为这个词代替名词,所以叫代词。代词,懂了吗?”
    (刘光宇译,有删改)【相关链接】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摘自鲁迅《孔乙己》)(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对毛利先生的描写,主要从叙述者自身眼光直接观察,同时加入周围人物的反应、见闻间接刻画,主人公形象丰富饱满。
    B.小说抓住典型细节,并以复现的方式突出人物个性,“家畜般的眼神”在不同场景下反映出兴奋、乞求、悲伤的情绪,但都突出了目光的呆滞无神。
    C.小说将笔墨集中在初识先生、讲授《人生颂》咖啡馆重逢三个场景上,这既是作品的重要节,又是“我”认识人物的节点,选材精当,要言不烦。
    D.学生的嘲弄是毛利先生悲惨命运的原因之一,“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写出毛利先生遭到学生质问后的惊慌失措,也暗含了先生的自我剖白。
    (2)小说结尾说“我好像现在才理解先生”,“我”之前与现在对毛利先生的认识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加以概括。
    (3)有研究者考证,鲁迅《孔乙己》的创作曾受到本文启发。试比较两部作品的结尾,同为年轻人的“我”,对主人公——一个底层知识分子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10引用:2难度:0.4
  • 105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用精彩的比喻感叹人生短暂的句子是“
     
     
    ”。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已久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中,孔子用以消除弟子顾虑,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句子是“
     
     
    ”。

    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3引用:2难度:0.5
  • 105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空气是什么颜色?无色的!然而天空是蓝色的!类似的情况还有水,水是什么颜色?无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ㅤㅤ人能看到颜色是因为物体反射光的颜色到人的眼睛里。光以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在这些运动中,它与大气中的气体粒子以及其他物质碰撞,气体粒子吸收光线,并发出与被吸收的光相似的颜色。
    ㅤㅤ而光的颜色众所周知,就是组成彩虹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光的波长中较短的绿、蓝、靛、紫光,在撞到空气微粒时,比能直接穿透微粒的红、橙、黄光有更强的散射效果。通俗点讲,就是七彩的光,撞到空气中的小颗粒,赤橙黄没了,就剩下绿青蓝,天空在你眼中,才因此一片蔚蓝。有人可能会问:?因为人眼对紫光较不敏感,所以是你的大脑把它们给忽略掉了,紫光堪称是最边缘的一种光。
    ㅤㅤ水和大海也是类似的情况,在大气中气体粒子吸收光的现象,较长的光波比短的蓝光能更直接穿透水。换句话说,天空和大海的蓝色,其实都是被选择后的印象。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画横线处分别用了“人”和“你”,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12引用:3难度:0.7
  • 106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张十八所居
    韩愈
    君居泥沟上,沟浊萍青青。蛙欢桥未扫,蝉嘒门长扃。
    名秩后千品,诗文齐六经。端来问奇字,为我讲声形。
    【注】①嘒(huì):拟声词,蝉叫声或乐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友人张十八居所的环境,虽是一条烂泥淤积的水沟,水面上却有着青青的浮萍。
    B.青蛙在池塘声声欢叫,蝉儿在门前树上高鸣,张十八家门虽设而常关,写出了其闲适。
    C.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张十八不但官阶比一般官员高,而且写作诗文的水平也很高。
    D.诗歌融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为一炉,没有太多华丽词藻,但写人写事高人一等。
    (2)从诗歌尾联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态度和品质?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发布:2024/12/31 21:30:1组卷:3引用:2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