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51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64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15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10引用:2难度:0.7115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人的皮肤最外层是角质层,是构成皮肤天然防御的第一道屏障。我们都知道,皮肤有皮脂腺,它会分泌油脂,覆盖在角质层表面,以减少角质层水分蒸发,起到保湿作用。只有含有品量水分的角质层,才能跟下方的皮肤细胞紧密贴合。
然而,生活中有些情况,如使用肥皂、洗涤剂、碱性物质及擦拭等,① ,使得角质层原有水分过度蒸发,缺水干燥。尤其是北方秋冬季节气候干燥,② 。如果再加上外力的逆向摩擦,如洗衣服、打球等,必然容易出现皮肤角质层的断裂和剥离,为什么倒刺容易出现在指甲根部,而不是手指的其他部位呢?这跟甲根周围皮肤的特殊性有关。这部分皮肤没有毛囊和汗腺,因而这里的角质层易变得干燥。而且,面对外力摩擦时,这里的皮肤相对于手指握持面,弹性较小,也更为纤薄,角质层更容易断裂。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对于手指握持面,这里的皮肤更为纤薄,弹性也较小,面对外力摩擦时,角质层更容易断裂。
B.手指握持面的皮肤弹性较小,而这里的更为纤薄,相对而言,面对外力摩擦时,角质层更容易断裂。
C.面对外力摩擦时,这里的皮肤更为纤薄,弹性也较小,相对于手指握持面,角质层更容易断裂。
D.手指握持面的皮肤更为纤薄,而这里的弹性较小,相对而言,面对外力摩擦时,角质层更容易断裂。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5引用:2难度:0.9115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鸟笼效应是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源于詹姆斯和朋友的一个赌注。1907年,詹姆斯与好友卡尔森一起讨论问题。詹姆斯提出,倘若卡尔森将一只鸟笼挂在客厅的显眼之处,那么过不了多久,他一定会 ①
何谓鸟笼效应?它是指人们总会无意识地在自己的内心挂上一只“鸟笼”,继而不由自主地往笼子里放入“小鸟”。这里的“鸟笼”就是人们的 ③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客人显然不信服这个答案。
B.客人显然对这个答案不信服。
C.这个答案客人显然不信服。
D.这个答案显然不能让客人信服。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发布:2024/12/31 21:0:2组卷:15引用:6难度:0.7115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宁波人有喝早酒的习惯,有时是老酒,早餐铺子里老板用开水壶热好,论杯卖,顾客都是老头儿。① ?他们会告诉你,大清早在家喝酒,老婆子要骂的。年轻人为什么晚上喜欢去酒馆喝一杯,老头儿就为什么喜欢早上去早餐铺子喝一杯。喝完早酒,② ,菜场的人流和早餐店的人流算是相互成就。
喝早酒,跟苦力活儿多少有点关系。早年,宁波菜市场周围总需要一些人力的,拉货、搬货、运货,男人起大早干完活儿,那么一定要喝点早酒。企图御寒也好,增强体力也好,这种清晨清冽而热气氤氲的气氛里,可以拥有心无旁骛地放松一刻。早酒是部分老宁波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平民文化,但是请牢记小饮酌情,③ 。
(1)下列句子中的“企图”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企图”,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她火眼金睛,一眼识破了商贩以次充好的企图。
B.科技与科幻跨界交融,企图打破AI技术的创新边界。
C.他企图用叠床架屋的方法,来掩饰自己立论空洞的毛病。
D.犯罪分子携款外逃的企图最终都不会得逞。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发布:2024/12/31 20:30:2组卷:11引用:6难度:0.7115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其一)
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①,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②。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注】①谢雨:旱后喜雨,设祭谢神。②睢盱 (suī xū):喜悦高兴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聚睢盱”写出了聚观“谢雨”仪式时老人孩子的喜悦之情,侧面衬托了“谢雨”场面的热闹,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B.前三句写景写人,“红日”“绿树”“黄童”“白叟”色彩鲜明,动景、静景巧妙结合,人与景完美融合,构思精巧。
C.第五句诗人描写了一幅“猿猱”在鼓声中与人共欢、其乐融融的风情画画,充满趣味,生动活泼,带有鲜明的乡野色彩。
D.末句在写法上“由实转虚”,诗人想象参加活动的人们回去后将见闻盛况说给采桑姑听的情形,笔法新奇,妙趣横生。
(2)结合全词内容,试分析作者的丰富情感。发布:2024/12/31 20:30:2组卷:7引用:2难度:0.6115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潇湘馆的典型植物是竹子。当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游到潇湘馆时,“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潇湘馆的竹子首先就让人联想到林黛玉纤巧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湘妃竹上斑点的传说又与她“还泪”之说契合,娥皇女英为丈夫泪尽而亡,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也是“泪尽夭折”。更重要的是,曹雪芹借竹子塑造了林黛玉的性格。竹子亭亭玉立,刚劲有节,很多文人雅士借竹来表达自己高尚的气节。黛玉也爱竹:“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这种“幽静”其实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她的“遗世独立”,希望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为自己寻得一块清净之地。在这个环境中,她可以安顿自己的灵魂,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必曲意奉承,不必担心说错话做错事而“被人耻笑了他去”。
整个潇湘馆不像其他院落一样有各种色调的花草,这里后院种有梨树与芭蕉,前院似乎只有竹子,形成一种非常纯粹的绿。这也象征着林黛玉的性格:纯粹,不容杂质,不肯“与世推移”。她在贾府的处境其实和屈原“世人皆浊我独清”是类似的。贾府中上上下下,人人都长着一双势利眼,她一个孤儿,在贾府本就是寄人篱下,按这些人的逻辑,她不是应该似迎春般逆来顺受吗?可是林黛玉偏不,她就是要按着自己的意愿活。就像屈原掷地有声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林黛玉也在自己的诗中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想要一个干干净净的地方,那里没有虚伪,没有尔虞我诈,但显然贾府并不是这样的存在。于是,就像屈原只能游走于江潭,林黛玉也成了贾府上下口中的那个尖酸刻薄难相处的人。其实这两个人只要稍微妥协一下就好了,放弃一些自我,放弃“出淤泥而不染”的追求,屈原不要老想着挽救楚国,林黛玉也不要老想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成为众人想要的乖巧样子,这样就好了。可是屈原不愿意,林黛玉也不愿意,这就没办法了,高洁的性格注定会遭遇多舛的命运。
(取材于曾艳《房如其人——<红楼梦>居所与人物形象的关联》)材料二
潇湘馆这清幽的所在只配谁来住?“世外仙姝寂寞林”!高情雅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住在这里,才算是物得其主,景得其友,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人与景异形同灵,可谓“亦景亦人”。
潇湘馆所涉及的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有特定的感情色彩,可以说这些植物都有特定的“文化性格”,它们有强烈的情绪暗示效果,让人马上联想到中华古典文化中的相关意蕴,倍觉意味深厚,从而加大了文字的信息含量,使读者得到更为丰富的审美享受。潇湘馆的景物描写富有象征意义,其特定情绪色彩与林黛玉的性格和心境一致,对读者理解林黛玉的形象具有导向和深化作用。这些景物描写外化了林黛玉的心理,作者借景物这个“载体”成功地传达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
潇湘馆后院里不种桃不种杏只种梨花,为的是突出梨花的“白”。“白”字可生发出多种意蕴。一是“洁”。黛玉一生好洁,目无下尘,孤高自傲,不向污俗陈规低头,自己最终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宁为玉碎,孤魂儿独自去寻“天际香丘”。二是“冷”。黛玉是一个“冷”多于“热”的人。聪慧早熟使她过早清醒地看透了人生,她对世事俗务表现得很冷淡。她不像凤姐那样热衷于揽势聚财,也不像宝钗那样送礼连人人看不上的贾环也不漏地“会做人”,也不像探春那样为争正统主子的尊严而斥母训弟。黛玉除了执着地追求宝玉的爱,别的一概不闻不问,是一个淡漠于世俗的“素心人”。
林黛玉性格里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人生的痛苦、婚姻的无望而形成的“愁”,日常的主要表现是爱流泪,潇湘馆后院栽植的阔叶芭蕉很好地渲染了这一点。蕉叶有“卷”与“展”的不同形象,常被诗家借来抒情遣怀,古人写愁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之句。黛玉所处的时代视少女怀春之情为大禁,而黛玉却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焦渴。这个多情的纯洁少女深知自己的感情为世所难容,所以只好疑惧重重地偷埋心事。“芳心犹卷”,像“一缄书札”,怕“被东风暗拆看”,正是林丫头满腹心事“卷也难、展也难,抑也难、抒也难”的绝妙比喻。芭蕉的伤感意味还可以从“听雨”的角度来品味。“雨”是阴郁的,是伴愁的,而芭蕉阔大的叶子正宜承雨。南唐后主李煜曾有描写芭蕉的名句:“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这夜听雨打芭蕉的情景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伤意蕴!潇湘馆内,雨滴蕉叶的不尽之声,躲也无处躲,不听也得听。雨滴引出泪滴,正像第四十五回所写:“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芭蕉听雨的意境渲染,进一步丰富了林黛玉的悲剧形象。
(取材于尹振华《人物性格的外化与延伸——略论<红楼梦>中潇湘馆的环境描写》)(1)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看到了潇湘馆中特意为林黛玉种下的满院翠竹。
B.林黛玉既不肯放弃自我,又无法像屈原一样游走于江潭,就注定会命运多舛。
C.潇湘馆前院种竹,后院种梨花和芭蕉,暗示了林黛玉性格中截然不同的两面。
D.竹子、梨花、芭蕉是潇湘馆中真实的自然景物,也是林黛玉精神世界的外化。
(2)根据两则材料推断,下列最适合作潇湘馆楹联的一项是
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B.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
C.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D.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
(3)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潇湘馆的植物与林黛玉有哪些契合之处。
(4)除潇湘馆外,《红楼梦》中“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的描写还有多处。阅读下面两段蘅芜苑的描写,回答问题。
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皆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飖,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红楼梦》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红楼梦》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①蘅芜苑是谁在大观园的居所?
②蘅芜苑的描写,能看出其主人什么形象特点?结合原著中的某一情节简要分析。发布:2024/12/31 20:30:2组卷:13引用:2难度:0.51157.《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小物件,在推进情节方面或多或少地起到了作用,其中与宝玉、黛玉的情感发展无关的物件是( )
发布:2024/12/31 20:30:2组卷:13引用:3难度:0.7115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一种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亮亮是凤仙花,却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为什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草呢?
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里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小的闺女有仨,大奶奶的孙女儿叫梅灵,那俩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大玉和二叶。二奶奶死得早,俩孙女儿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她当成了亲奶奶。
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开始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老人并没让三个孙女儿帮着种,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清明天,下雨天,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老人一试就试出来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就被大玉看见了,她就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
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终于看到大奶奶要种了,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二叶说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大奶奶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大奶奶说: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
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摁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难道有什么讲究吗?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在花盆里种上了指甲草的花籽儿,等于给院子里的三个女孩子的心里种下了盼头。指甲草在花盆里生长,仿佛同时也在她们心里生长。当火红的石榴花开满一树时,花盆里的指甲草花也开成了满盆红。
大玉向大奶奶报告:大奶奶,指甲草的花儿都开红了,该染指甲了。
大奶奶生病了:我今年不能帮你们染指甲了,你不是已经学会怎样染指甲了嘛,你就带着你的两个妹妹互相染吧。等你们把指甲染红了,别忘了过来让我看看。
大奶奶把带着两个妹妹染指甲的任务交给大玉,让大玉一下子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有些重。这天午后,大玉把梅灵、二叶叫到一起,准备摘花儿,染指甲。在摘花儿之前,大玉从灶屋里端出来多半瓦盆子清水,说要摘花儿了,花儿都爱干净,咱们先洗洗手吧。大玉不懂得什么仪式不仪式,她这样做,等于为摘花儿和染指甲举行了一个仪式。阳光照进水盆里,盆子里的水清澈见底,连盆底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
三双小手都放进了清水里。大玉说:主要是要把指甲盖儿洗干净,洗得指甲盖儿上面光光的。为了给两个妹妹做出样子,她不仅把每个指甲盖儿都擦洗了一遍,还把指甲缝下面藏的灰垢都抠了出来,洗得指甲长出的部分像羊脂玉一样白。
把手和指甲都洗干净了,她们开始到花盆那里去摘花。大玉从灶屋里拿出一只白瓷盘,让梅灵和二叶把摘下的花瓣儿放进白瓷盘里。梅灵和二叶伸手摘花时,欲摘又止,像是怕把花儿摘疼似的。大玉说没事的,指甲草的花儿生来就是让人摘的,就是染指甲用的,摘了它们,它们才会高兴。在姐姐的示范下,两个妹妹才小心翼翼,像捏蝴蝶那样摘起花来。不一会儿,她们就摘了一盘子红艳艳的花瓣儿。盘子是盛菜用的,今日却被她们姐妹盛了花儿,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
接着,她们就该染指甲了。把花瓣儿放进小蒜臼里,兑上一点儿明矾轻轻砸,把花泥敷在每个指甲盖儿上,用生麻叶裹上,再用生麻皮子缠上,睡一夜解开来看,每一个指甲都会变成红色。
第二天一大早,三姐妹就不约而同地在花盆旁边聚齐。她们像是把指甲草的花圈儿搬到了指甲上,每个指甲都是一个花瓣儿。搬到手指上的花瓣儿就灵动起来,三十个花瓣儿上下翻飞,真让人有些看不够、喜不尽呢!小姑娘们的脸上都红红的,每张笑脸都像花儿一样。是的,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她们从小就喜欢打扮自己。可是,因为家家都穷,她们买不起花衣服,用不起雪花膏,更搽不起胭脂。但穷有穷的办法,没钱也能玩花样。她们的办法就是种指甲草,她们玩的花样就是用指甲草的花染红指甲。一朝染上了红指甲就天天都看得见,割草时看得见,放羊时看得见,纳鞋底子时也看得见。从夏天红到秋天,从秋天红到初冬,能红好几个月呢。
三姐妹比过了红指甲,她们都没忘记说过“前人种指甲草”的大奶奶,大玉说:咱们去让大奶奶看看咱们的红指甲吧。
大奶奶在病床上,把每个孙女儿的红指甲都看了一遍,说好手配好花,好花配好指甲,真不赖。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澈的水、洗净的手、白瓷的盘、红艳艳的花儿,它们共同渲染了女孩们摘花前的美好氛围。
B.用盛菜的白盘子盛红花瓣,“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此刻女孩们的精神世界是丰盈的。
C.铺排割草时、放羊时、纳鞋底子时都能看得见红指甲,极力表现女孩们对美发自内心的喜爱。
D.小说以“指甲草”为线,借助女孩们的视角叙述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富有生活气息。
(2)关于文中种花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所以弯着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
B.大奶奶把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可见她做事认真细致。
C.大奶奶拿做人与种花作比讲给孙女们听,看似随意的话语里寄寓了良苦用心。
D.大奶奶要大玉以大带小种花,也为后文大玉带着妹妹们摘花染指甲作了铺垫。
(3)凤仙花即指甲草,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著名作家王安忆评价刘庆邦的小说:“在那里,能看见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发布:2024/12/31 20:30:2组卷:19引用:7难度:0.6115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全部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宜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使故事情节更曲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在塑造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时,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来凸显其爱读诗书、不畏权贵、勇敢、淡泊从容的性格。
C.小说“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语言多为书面语,文雅而古朴;张总督语言多为口语,直白且随意。
(2)请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动作描写。
(3)小说选段主要写了朱先生退兵之事,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发布:2024/12/31 20:30:2组卷:5引用:2难度:0.5116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1】如流水涵青苹【2】。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3】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注释:【1】炯:光明的样子。【2】青苹:浅水生植物。【3】山城:当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馀春景物,富于动感。
B.“褰衣”二句移步户外,静赏一派月夜景致。
C.在洞箫声中诗人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
D.全篇紧扣题目,人景情相互依存,颇可玩味。
(2)“争挽长条落香雪”句,用落雪喻落花。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比喻来形容落花的一项是
A.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C.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李煜《清平乐》)
D.地上空拾星,枝上不见花。(孟郊《杏殇》)
(3)有人评价这首诗“人因物而情迁”,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请通观全诗,在“杏花”与“月”中任选一个物象,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发布:2024/12/31 20:30:2组卷:23引用:5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