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33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81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3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贞观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贞观十三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问曰:“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
          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黄门侍郎刘洎进曰:“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因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发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侍中魏徵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文史》)(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
    B.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
    C.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
    D.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见意思是近来发现,“比”与《逍遥游》“行比一乡”的“比”字含义不同。
    B.备载意思是详尽记载,“备”与《岳阳楼记》“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字含义不同。
    C.彰善意思是表扬好的,“彰”与《荀子•劝学》“而闻者彰”的“彰”字含义不同。
    D.删略意思是删除省略,“略”与《三峡》“略无阙处”的“略”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初年,唐太宗认为扬雄、司马相如、班固的文赋都文辞浮华,对劝谏帝王没有好处,鼓励臣子上书议政要言辞直率,道理中肯。
    B.针对邓隆请求将唐太宗的文章编成文集的建议,唐太宗以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等为例,表明皇帝圣明与否,关键在德行。
    C.褚遂良认为,坚守道义不如忠于职守,史官就要记录历史。刘洎认为,太宗命令遂良不记录过失,那么天下百姓就会记在心里。
    D.唐太宗对高祖、太宗实录中对玄武门事变的讳饰不以为然,表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安定社稷,史官执笔更无须曲笔隐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
    ②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1引用:2难度:0.6
  • 13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上世纪初,西方权威学者下了“中国贫油”的结论。李四光在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创建中国地质力学理论,并据此组织指导石油地质工作,终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为我国甩掉“贫油”的帽子作出巨大贡献。
          材料二:
          西方学者断言“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但袁隆平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坚信搞这项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勇敢地向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实现了杂交水稻培育从理论设想到实现途径的突破,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新征程上,需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广大青年应该如何挺膺担当?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4引用:3难度:0.5
  • 132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应有堆花时      ①朋友从江西旅行回来,约我到他家小酌,聊聊旅途见闻。佐酒的菜是在街上买的几样传统卤菜。酒却是从江西带回来的,有一个既好听又有意思的名字--堆花。这酒过去听人说起过,是江西名酒,最早产于庐陵一带,原本叫“谷烧”。相传庐陵人文天祥少年时求学白鹭洲书院,文章之余与同窗于酒家买醉,但见“谷烧”倒入杯时,有酒花叠起,醇香满店,遂脱口赞道:层层堆花,好酒好酒!若干年后,文天祥举兵抗元兵败被捕,被押送元大都途经白鹭洲时,百姓沿途把“谷烧”酒相送--送他过惶恐滩、过零丁洋。到大都后,文天祥仍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庐陵百姓闻讯,纷纷以“谷烧”洒地遥祭英魂……后来,人们就借文天祥当年赞语,把“谷烧”改名为“堆花”,作为对英雄的纪念。
          ②想到这些,我迫不及待地催朋友开瓶,想看看“堆花”是什么样子。瓶开伊始,有淡淡的醇香弥散,似乎并无多少独特。但在倒的过程中,奇妙就出现了--丰富的气泡不断泛起,煞是好看。原来这酒是米酒,发酵期长,一遇空气自然产生“酒花”,层层叠叠堆于杯中,很有层次感和诱惑力。
          ③堆花的“堆”,一是作量词用,如一堆土,一堆草。一是作动词用,堆砌,堆放。小时候参加农业劳动,因体弱常与妇女一起干些轻活。最喜欢的活是摘棉花,不需要多少农业技术不说,还轻松干净。到要收工时,会计就会提一杆秤,拖声吆喝:“堆花啰,堆花啰!”他喊的“堆花”,其实就是把棉花集中到一起过秤记工分。这是我儿时听到的最有意趣的呼叫,堆花于是入脑入心
          ④每个人都会对某些词语过敏,或者被不断地击中。堆花二字,就常常让我莫名其妙地在毫不相干的情景或语境中想到它。读诗读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会想到堆花;看天看到头顶的朵朵白云,会想到堆花;在江边看到絮状的芦花,会想到堆花;夏天吃冰淇凌,会想到堆花……
          ⑤我知道,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花,而是“堆”。细细揣摩,原来作为量词的堆,总是给人多的感觉。求多,多多益善,是人的欲望本性,堆的前提一定是多,给人惊喜、给人满足、给人愉悦,对从小生活在物质短缺年头中的我来说尤其如此。比如,打鱼的亲戚送来一堆活蹦乱跳的小鱼,惊喜;乡下的同学送来一堆桃子、李子,高兴;母亲的学生送来一大堆红薯,那就很满足了。成堆东西,不仅仅是物质,也是堆砌的快乐。须知,如果我到集市去买,鱼是一条,李子是几个,红薯是几根。一堆,会给人一种富足感。
          ⑥如果说量词的堆,对人来说往往是被动地接受,那么,作为动词的堆,却是主动作为地去改变物态。比如堆花,绝无“一堆花”的意思,而是让花堆积、集聚。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名句:“堆花压柳桥”。花是雪花,积压在柳桥上,意境是冷清了点,但想到雪化后,桥两岸柳树会抽枝发叶,会飘起春天的飞絮,所以雪虽是冬天的堆花,但也与春天相关。
          ⑦宋代有个诗人叫方千里,名气远不及白居易,但也留下了一阕非常有名的《庆春宫》:“层云遮日,送春望断愁城。篱落堆花,帘栊飞絮,更堪远近莺声……”篱落堆花,堆的是春天的落英,往往会把春天的愁绪堆在人的心头。林黛玉是春愁最多的人,见不得花谢花飞,受不了红销香断,更不堪花朵“零落成泥碾作尘”,于是就去葬花。葬花,先要把落花堆拢,收入花篮,再提到一个适合的地方,挖个坑埋了。因此,堆花就不只是行为方式,也是情感的托付。
          ⑧中国是工艺大国,很多传统工艺品都有“堆花”的技艺环节,即在物品上凸起花朵或纹理,成为别致的艺术。比如陶器瓷器,就是在已成型的坯体上,堆出相关的造型,增加鲜活感与立体感;比如面馍糕点,会在食物上堆五颜六色的花朵,使之更美观灵动,刺激感官增加食欲。如此看来,堆花其实是一种凡俗生活中美学与诗性的表达,有锦上添花的情致,也有烈火烹油的热烈,乃雅俗共赏之事。
          ⑨中国的昆曲是雅到极致的,男女主角清辞丽曲的唱腔和细腻含蓄的表演,体现出温煦、婉约的剧种特征。但为剧情需要,也有群体的载歌载舞。鼓乐齐鸣,排场热闹,就有了人间烟火的凡俗。譬如《牡丹亭》著名桥段“游园惊梦”中,当杜丽娘和柳梦梅“惊梦”之后转到台下时,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他们手持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花卉绢灯,边舞边唱“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这样的堆花,既再现了良辰美景,也烘托了亦真亦幻的梦境。
          ⑩又比如,年轻时候喜欢插花,追求花枝的舒朗与错落有致。画花鸟画时,也最爱画一枝梅或几瓣菊,喻示不慕繁华、耐得孤寂的清欢之境。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喜欢到人多的地方“打堆”,由倾心独枝到喜爱花丛,偶尔也就画起大红大绿的牡丹来,在一重一重繁复的绿叶上,把红花一朵压一朵地堆上去,图个热闹图个红火,这就是不能免俗。但俗与雅往往会互为转移,大雅反俗或大俗成雅早已是司空见惯了。
    ⑪想到此突然有所参悟:人生应有堆花时。是的,人们不能老是把眼光落在奇花异卉或闲花野草上,也不能只做走马观花者或素手采花人,也要干点堆花的事--把最普通的花朵收集起来,缀合成花团锦簇的景致,装点大众化的生活。这与把每个平凡的日子缀合起一段人生一样必要。时不时地堆一下,或许会堆出一种境界的高度来。
    (取材于何永康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堆花于是入脑入心 入脑入心:留下深刻印象
    B.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 粉墨登场:表演滑稽可笑
    C.大雅反俗或大俗成雅早已是司空见惯 司空见惯:很常见,不觉得奇怪
    D.也不能只做走马观花者或素手采花人 走马观花:不用心,浮于表面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③段,会计“堆花”的吆喝声,为作者儿时本不繁重的农业劳动更添一份乐趣。
    B.第⑤段先后运用了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鱼、桃李和红薯的喜爱。
    C.本文选用古诗词名句和“黛玉葬花”的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化韵味。
    D.第⑩段作者从年轻时爱画梅或菊到年长后也画牡丹,触发了他对雅俗关系的思考。
    (3)本文题目中的“堆花”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写出其中包含的意蕴。
    (4)作者被“堆花”一词“不断击中”,人生感悟逐步加深,请结合类似经历谈谈你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词语以及体验和感悟。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32引用:3难度:0.5
  • 13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题沙溪宝锡院
    欧阳修
    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
    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
    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
    野僧独得无生乐,终日焚香坐结跏
    【注】①宝锡院:寺庙名,在欧阳修的家乡江西吉州。②无生:佛教语,不生不灭。③坐结跏:佛教坐禅之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十分喜爱自己的家乡,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还曾写诗向朋友夸赞自己的家乡。
    B.第二联充分调动视觉、嗅觉等感官来展现秋日美景:枫叶随风飘落,稻花随风飘香。
    C.“酿酒烹鸡留醉客”一句表现了当地民风之淳朴,与陆游“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相近。
    D.诗人着一“遍”字,形象地再现了当地家家户户织苎的景象,表现出了百姓勤劳的品质。
    (2)有人在阅读本诗后,对尾联为什么会出现“野僧”而感到疑惑。请你结合全诗,为其解惑。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30引用:8难度:0.6
  • 13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出去。
          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说,喝点茶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我明天还要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喝完茶,他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把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一并递给他,说,你可以走了。
          李响却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扒拉到一边,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大声说,李游,你说,到底带不带我去?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离开家。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他缓缓地说,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病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扑哧一声笑了,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问,那后来呢?
          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说到这,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慢慢地说,我是跟着部队一病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了。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啥时候耐心地听我说过话呀?
          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李响叹了口气,接着说,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
          听到这,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
          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
          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党徽广场、稻香门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是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
          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这些人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了。
          这下我可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他正在家辛苦地帮我带孩子。
          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
          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疾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蹦来跳去”“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等看似荒诞的语言描写李响,暗示了他的形象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B.“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指的是李响参加革命直到在南泥湾牺牲的故事。家人不知道这些事,因此对他有些误解和埋怨。
    C.小说中用“我”的不断追问和“扑哧一笑”的表现,意在说明“我”觉得祖父李响瞒着家里去参加革命是可笑而且没有意义的。
    D.李直讨厌父亲李响,是因为李响十八岁就扔下父母和新婚的媳妇,偷着离开家去参加革命,没有尽到做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魔幻的情节中凸显现实生活的真实,拓展了小说的内部空间,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因而李响的形象鲜活、生动、丰满。
    C.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了“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上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了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
    D.从前文故事中的李响到导游讲解的烈士李响,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感知其形象。小说以“我”的一声呼喊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3)“铁铲”在小说中出现过多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请结合李响和李游这对祖孙的故事,谈一谈你对“南泥湾精神”的理解。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35引用:12难度:0.5
  • 132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
    王以宁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洲。
    [注]①大别:大别山。此处指大别山脉的一部分。②鲒碕:山名,在今浙江。狂客:代指汉阳使君,古时有以籍贯称人的习惯。③鹦鹉:鹦鹉洲,位于汉阳西南江边,汉末狂士祢衡的葬处,以祢衡《鹦鹉赋》而得名。祢衡,东汉末年名士。他恃才傲物,不为曹操所容,后来被黄祖杀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开头两句语意双关:明写大别山西起汉阳东北;暗写与友人久别重逢时,其已起用。
    B.“依旧秀色照清眸”句中的“照”字把人与自然相结合,流露出阔别重逢的逸兴豪情。
    C.“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这两句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写景形象,意境空灵幽远。
    D.上下阕写十年前后两游大别山的感受,两次重逢都逸兴遄飞、壮志满怀,尽显豪放刚健。
    (2)“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1引用:7难度:0.6
  • 132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江畔
    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①明日是清明。
    [注]:①下邽,在陕西渭南,是白氏家族的聚居地,族人及后皆养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江畔风景,从嗅觉、触觉、视觉着笔,洋溢着醉人的春天气息。
    B.“往年”紧承“帝京”,但未展开,即以“不宜”转折,点出此刻心情。
    C.树下闻莺,江头信马,表现出在美景中作者心情逐渐平复、愉悦的过程。
    D.本诗中虚实不断转换,曲折联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平淡中意味深沉。
    (2)本诗尾联说“忽见紫桐花怅望”,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怅望”的原因。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36引用:11难度:0.5
  • 132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诗歌语言的成熟与时代的精神面貌是分不开的。诗歌语言的成熟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这要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唐诗的返璞归真,自然并不等于一味地朴素;所谓深入浅出更不就只是浅近而已。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刻成熟。但是时代的条件又决定着诗歌语言成熟得是否充分以及快慢如何。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所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这两个发展成熟的汇合,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那波澜的壮阔,气象的高远,在古典诗坛上是空前绝后的。在这空前绝后的诗坛上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歌唱,那就是边塞诗。
          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几乎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边塞诗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收编其残部,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上的形势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到开元年间就更为缓和;而一百年间唐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国势不断走向鼎盛的高峰,边防上的威望这时也就与日俱增,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动权,边塞诗就正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物。安史之乱后,边防的和平已如明日黄花,边塞诗也就随着唐王朝的鼎盛之成为过去而同时成为过去。边塞诗由于只属于盛唐时代,它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标志。
          王维的山水诗绝不只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那些远离人世间的作品所能代表的。王维早年的精神状态乃是“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之一)那种生气蓬勃的少年精神。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没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山水诗,也就不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的边塞诗。边塞风光其实正是时代豪情的考验。高适的《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有这种坚强的生活信心,黄云蔽天、北风刺骨之下,还有什么风光之可言呢?为什么盛唐高峰一过去,这些风光的歌唱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边塞诗的涌现,因此乃正是时代精神的产物。那辽阔的视野,奔放的豪情,反映着整个时代高视阔步的足音,这也就是历代称誉的盛唐之音的特色。而边塞诗又是以七绝、七言古诗的作品最为出色。从王昌龄的七绝到李益的七绝,边塞诗的歌唱又一次证明了绝句的广阔天地。而七言诗在整个唐诗高潮中的作用,在这里也就特别容易看得清楚。五七言古诗作为一个整体的完全成熟其实乃正是以七言古诗的成熟为标志的。这些既是诗歌语言自身的发展,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边塞诗就恰好可以说明这之间的血肉关系。
    (摘编自林庚《唐代这一诗歌高潮得来不易》)材料二:
          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个个才华横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希望以此来获取君主的重用,从而平步青云直达卿相。他们创作的许多边塞诗中都蕴含着这样的情绪表达,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骆宾王在《从军中行路难》中叙述到“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等。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不仅涵盖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同时还表达着高尚的社会愿望,体现出了和平民百姓同甘共苦的意愿,反映出了浓烈的社会责任心,这样的诗作情感在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代表作品,例如王昌龄在《出塞》中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盛唐时期的诗作相比较初唐时期,更加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凸显出对百姓和国家命运的关心。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书写了战乱时的艰辛和无奈,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情境,例如卢照邻在《结客少年场行》中写到“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表达出了战乱时期人们生命的卑微,在进入盛唐时期,边塞诗中情感的叙述逐渐向乐观、浪漫的方向发展,虽然盛唐时期边塞偶有战事发生,但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正能量,去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树立唐代军队的强大和勇往直前的气势,让人们能够通过诗句联想到战争胜利的欢快感,巩固百姓和将士对于战争的自信心。例如,高适在边塞诗《塞下曲》中写到“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初唐时期由于其处于唐朝建立的开始阶段,使得诗人在边塞诗中进行丰功伟业的情感表达时流露较为透彻,降低了旧社会生活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让诗人能够随着自己的心境进行自由的创作,无所畏惧地诉说着对社会的不满,引导着唐朝诗歌逐渐走向激扬、豪迈的创作风格。在进入盛唐时期以后,也出现了许多放荡不羁的诗歌风格,但是相比较于初唐时期的边塞诗,语句中蕴含了更多的浑厚感和优美感,在整体意境构造上较初唐时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同时在文字的运用上也更加地精练、准确。
    (摘编自周文慧《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以前,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B.没有盛唐的精神面貌这种时代条件,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C.边塞诗似乎只属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瞩目,这使得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
    D.王维诗歌中反映的精神早年和晚年不一样,他早年的山水诗和边塞诗有一种昂扬之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从贞观到开元年间,边境比较稳定,社会也得到巨大发展,国势走向强盛,这是唐代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B.唐代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属于盛唐;唐朝安史之乱后,边境的安稳和平的环境被破坏,边塞诗也成为过去。
    C.盛唐和初唐时期的边塞诗所表达的主题完全不同,盛唐边塞诗作中流露的是诗人对百姓和国家命运的关心。
    D.七言古诗的成熟是诗歌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边塞诗说明了诗歌语言与时代精神的密切关系。
    (3)从材料阐述的观点看,下列唐代边塞诗中,不属于盛唐边塞诗风格特点的一项是
     

    A.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C.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有哪些区别?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2引用:2难度:0.6
  • 13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觉得只有争才有出路,才有未来,争来进步,争来幸福,争来想要的一切;
          有人觉得让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让出身外物,让出纷争,让出未来的一片天。
    “争”与“让”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上面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3引用:2难度:0.7
  • 133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国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遗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提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船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减)      材料二: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智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智伯入南里,门于桔秩之门。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智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智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庶无害赵宗乎!”智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智伯,遂丧之。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夫A才B与C德D异E而F世G俗H莫I之J能K辨L通M谓N之O贤P此Q其R所S以T失U人V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遗游”的“挟”字意思不相同。
    B.严,指敬重、尊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严”字意思不相同。
    C.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字意思不相同。
    D.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②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
    (5)司马光的“取人之术”认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请简述其理由。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20引用:7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