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94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76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1501.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恩格斯曾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对这句话的第一种理解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几百万年前已经完成的完成式。但是,对这句话的第二种理解则不是完成式,②
     
    ,是指动手动脑、出力流汗的劳动一直在持续促进个体的手和脑的协调发展。这意味着,如果小朋友长期坐在那里动脑筋思考数学题、背英语单词而没有动手劳动,③
     
    …劳动如此重要,家长需要认识到劳动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多让孩子参与劳动。

    发布:2024/12/20 5:30:4组卷:34引用:13难度:0.7
  • 1502.下列句子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0 5:30:4组卷:88引用:7难度:0.6
  • 1503.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0 5:30:4组卷:83引用:3难度:0.8
  • 1504.下列句子中的“然”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怒索儿,儿渺不知所往  ②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
    ③成之  睹促织,隐中胸怀
    ⑤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跃去  后得一夕安寝
    ⑦芙渠则不  ⑧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

    发布:2024/12/20 5:0:2组卷:90引用:12难度:0.5
  • 1505.下列横线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古人学文,特别着重朗诵。《姚姬传》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也就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深信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紧事。
    ①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
    ②要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
    ③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在做同样节奏的运动。
    ④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
    ⑤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周身筋肉就会感觉局促不安。

    发布:2024/12/20 5:0:2组卷:27引用:3难度:0.5
  • 150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①是谓说假话
    ②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③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
    ④如果口说的是一套
    ⑤是最明显的不诚

    发布:2024/12/20 4:30:1组卷:10引用:1难度:0.5
  • 1507.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褚亭记
    [明]袁中道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子;“此不村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榄李。”子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颗面,其用亦甚夥         昔子瞻作《有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植竹为亭,盖以著,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著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日将九锡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选自《珂雪斋集》)
    注释: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庄子•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④酲: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枅栌:指方木。⑥颥:洗险。⑦夥:多。⑧樾:树荫。⑨宥:通“侑”,酬谷。⑩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1)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哉
    B.也
    C.焉
    D.耳
    (2)下列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
    B.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
    C.楮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
    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
    (3)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
    B.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
    (4)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鉴赏第②段画线句。
    (5)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发布:2024/12/20 4:30:1组卷:23引用:6难度:0.2
  • 150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
          感情在心理方面说是一种体内的行为,导发外表的行为。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
          这里所谓感情相当于普通所谓激动,动了情,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我在论“文字下乡”的两篇里,已说起过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不相同的。它是契洽,是无言的。
          施本格勒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亚普罗式的,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这两种文化观很可以用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要达到这境界,却有一个条件,就是没有什么差别在阻碍着各人间的充分了解。
          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性别差异。在实际生活上,谁也会感觉到异性的隔膜,但是差别的内容却永远是个猜想,无法领会。
          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序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恋爱看成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这事业除非另外设法,由社会来经营,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社会上的基本事业。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亚普罗式的。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在社会结构上,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这在我们乡土社会中看得很清楚。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上是交错的。因之,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乡土社会中结义性的组织,“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亲密组合,多少表示了感情方向走入同性关系的一层里的程度已经并不很浅。在女性方面的极端事例是华南的姊妹组织,在女性文学里所流露的也充满着冯小青式的自恋声调。
          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节选自《乡土中国•男女有别》,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各人间的充分了解,才能构建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的乡土社会。
    B.作者利用施本格勒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来区分现代社会模式和乡土社会模式,直观清晰,易于读者理解。
    C.当代社会的同性间的组合与组织体现了“男女有别”原则。
    D.为了秩序的维持,为了乡土社会所求的稳定,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
    (2)根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亚普罗式的文化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B.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中,各种关系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破坏社会的基本事业。
    C.传统的中国乡土中,男女之间不仅存在生活上的隔离,也存在心理上的隔离。
    D.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所以乡土中的男女之间并不存在真情实感。
    (3)下列选项中,更符合“男女有别”理论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贾宝玉
    B.《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
    C.《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
    D.《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三兄弟。
    (4)请结合文本,为“男女有别”下定义。
    (5)为什么说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不是“浮士德式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20 4:30:1组卷:11引用:2难度:0.5
  • 1509.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野人饷菊有感
    [明]张煌言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注】①瓦松:寄生在高屋瓦檐上的植物,“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②张煌言:明末抗清英雄,他率众坚持抗清达十九年。③金心:菊的花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谷诗题为“菊”,虽通篇不着一个“菊”字,却每一句均不离菊花。
    B.郑诗第三句的“满”字,形象表现出菊花的清香沁人心脾,绵绵不绝。
    C.张诗第二句写居于乡野的百姓出于对诗人品格的敬佩,而赠予他菊花。
    D.张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托物言志,全诗既是写菊,又是写人。
    (2)同样是写菊,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20 4:30:1组卷:33引用:9难度:0.6
  • 1510.依次填放下列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在十八日早晨,___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____得到噩耗,说卫队___开枪,死伤至数百人,___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___我对于这些传说,___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___我还不料,___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___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___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发布:2024/12/20 4:30:1组卷:95引用:10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