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6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38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济学有个术语叫“沉没成本”,它是指经营活动中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按理说,做决策应考虑当下和未来,而不必考虑以往的花费,但相当多的人还会受其干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落入沉没成本的陷阱。“来都来了”“宁可吃撑,也不能浪费”。由此,你会理解一些现象:商家要顾客提前交定金,赌徒总是一赌再赌……也有人利用这种心理激励自己:钱花了,我不能半途而废……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发布:2025/1/1 2:30:1组卷:8引用:4难度:0.538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武帝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高祖有奇表,深自结纳。及高祖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于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高祖深纳之。及受禅,历比部、考功二曹侍郎,赐爵。谔性公方,明达世务,为时论所推。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荷重任,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庶于国事有济。今此事业,谔之力也。”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谔上书曰:“臣闻追远慎终,民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朝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便分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兹,实损风化。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五品以上妻妾不得改醮,始于此也。
谔又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上以谔前后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
邳公苏威以临道店舍,乃求利之徒,曷若明告天下,事业污杂,非敦本之义。遂奏高祖,约遣归农,有愿依旧者,所在州县录附市籍,仍撤毁旧店,并令远道,限以时日。正值冬寒,莫敢陈诉。谔因别使,见其如此,以为四民有业,各附所安。逆旅之与旗亭,自古非同一概,即附市籍,于理不可。且行旅之所依托,岂容一朝而废,徒为劳扰,于事非宜,遂专决之,并令依旧。使还朝阙,然后奏闻。高祖善之曰:“体国之臣,当如此矣。”
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卒官。
(选自《隋书•李谔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B.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C.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D.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是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别名。在我国古代,男女都可有表字。
B.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诸侯死称薨,天子死称崩,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称死。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谔注重文风,为官有功。针对当时轻薄之风,他先后上奏,建议革除文风之弊。四海之内,闻风仰慕。
B.李谔重视礼教,讲究孝道。他反对公卿子孙嫁卖祖父、父亲死后留下的妓妾奴婢获取钱财的行为。
C.李鄂喜欢学习,善写文章。曾在北齐担任中书舍人,经常接待和应对陈朝的使者。曾写作《重谷论》讽刺国家耗竭财用。
D.李鄂体察民情,造福百姓。苏威撤除毁掉路边的旅店,李鄂认为这种做法不合道理,只能徒然造成骚扰烦劳,让路边的旅店依然保留。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庶于国事有济。今此事业,谔之力也。
②使还朝阙,然后奏闻。高祖善之曰:“体国之臣,当如此矣。”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发布:2025/1/1 2:30:1组卷:0引用:2难度:0.638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云阳,县名,县治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韩绅,《全唐诗》注:“一作韩升卿。”韩愈的四叔名绅卿,与司空曙同时,曾在泾阳任县令,可能即为其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江海”“几度”,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写出了离别后相隔之遥,离别之久,相见之难。
B.颈联借“孤灯”“寒雨”“浮烟”“湿竹”等意象,既描写实景,又实写人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游浮不定。
C.尾联总写伤别,用一“恨”字,道尽明朝的离愁别恨。“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这首惜别诗,先由上次离别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才写到叙谈和惜别,描写曲折,富有情致。
(2)国学大师吴北江对本诗颔联的评价是“千古名句,能传久别初见之神”,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发布:2025/1/1 2:30:1组卷:4引用:2难度:0.538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以及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为世界提供了有益借鉴。②这其中有一条,中国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发挥扶贫对象主体作用,通过提高扶贫对象发展能力,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③发展是硬道理,是一切解决问题的总钥匙。④各国应当坚持发展优先理念,制定全面均衡政策举措,营造良好国际经济环境,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引领,以贸易促减贫、促发展,加强发展合作,发挥数字减贫作用,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脱贫致富机会。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中“以及”改为“还有”或“和”更合适。
B.②句中应把“这其中有一条”中“这”字删去。
C.③句中的“一切”应移至“解决”后面。
D.④句中应把“举措”这一词语删去。
(2)②句中画线的句子语序有误,请加以修改。发布:2025/1/1 2:0:1组卷:8引用:2难度:0.838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自古很多君王居所都称为“宫”,①发布:2025/1/1 2:0:1组卷:23引用:2难度:0.738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体现。加强中国典籍的对外传播,将优秀的中国文明介绍给世界,对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具有不平衡性。以四大名著为例,海外传播影响力最大的是《西游记》,而《红楼梦》则相对影响较小。《西游记》之所以影响最为深远,是因为它所弘扬的英雄主义、冒险主义精神,更易于为西方世界所接受,从而使中国文化精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尽管如此,美版《西游记》宣扬的思想仍以西方思想为主线,人物刻画与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也较为接近。而对于《红楼梦》这样富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来说,西方读者在接受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中国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依然任重道远。
首先,提升思想高度,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文化有地域、国别特征,文明则可以超越国别与民族,具有普适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中西文化相互分立的特性,构成了两者互补的前提,使文化互鉴更有价值,从而得以升华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以此来助益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若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显然不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典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新的生长点,寻求文化的内在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
其次,增强市场意识,挖掘完善传播渠道。目前我国文化典籍外译传播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精准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国内出版传播机构应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增加沿线国家的多语种教育,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中国文化典籍外译教育。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在对海外受众认知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实现融合海外中国文化市场培育和海外文化出版产业的有效循环和良性互动。
最后,把握心理需求,打造中国典籍海外传播新平台。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传统,调查他们的心理需求,设计适合其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接受方式的故事,在对话交流中让中国文化典籍走向世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使故事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把中国典籍讲述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有助于他国听众的理解,更能打动年轻人群体。
当今世界,全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更体现在全人类和谐共生的共同精神价值需求。文化互鉴正是顺应时代需求,为国际社会和谐共处提供了价值基础,使东西方交流得以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停留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受众从本质上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
(摘编自季璇《以文化典籍传播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典籍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文化,加强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帮助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B.因为《红楼梦》中富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西方读者造成接受上的困难,所以其海外传播影响力相对较小。
C.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地域和国别特征,二者交流互鉴形成互补,可使其得以升华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
D.充分利用新媒体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典籍,讲好中国故事,主要是为了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的不平衡性作为驳论前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B.文章从思想高度、市场意识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层层递进地论述了如何加强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问题。
C.第二段论及《西游记》的海外传播时,既论述了其成功之处,也指出了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D.文章最后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让西方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收束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典籍传播过程中,我们不断去挖掘典籍中的生长点与文化内在普遍性,就能够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
B.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毫无保留地迎合西方话语体系,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
C.深入了解海外目标受众的文化传统和认知需求,确定相应的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将有助于发展海外文化出版产业。
D.东西方顺应时代需求,加强文化互鉴,可为双方打下和谐共处的价值基础,进而使双方能在物质层面进行交流。发布:2025/1/1 2:0:1组卷:11引用:5难度:0.638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刺秦计划秘密地进行,除了一张敬献大片肥沃土地的地图,还需要一份更能讨秦王欢心的“礼物”,否则,①发布:2025/1/1 2:0:1组卷:1引用:4难度:0.738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4)把文中画横线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②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发布:2025/1/1 2:0:1组卷:12引用:15难度:0.438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重温鲁迅先生那些虽然不系统,但有“筋骨”和“温度”的批评见解,对于今天的文学批评,显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先生早就提醒过我们,批评是应该有“筋骨”的。批评的战斗性,恰是其“筋骨”的体现。在鲁迅先生那里,文学批评总是被寄予“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鲜明倾向。他对真正的“文人”提出了要求,他们应该“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不但要以热烈的憎向‘异己’者进攻,还得以热烈的憎向‘死的说教者’抗战”。在此,将“文人”置换为批评家,显然是更加恰切的。
在鲁迅看来,文学批评是一项严肃而切实的工作,批评是有“筋骨”的。然而面对今天的文学批评,在反对庸俗吹捧,倡导“批评精神”,增强朝气锐气,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的同时,也要警惕出现截然相反的状况。因为有时候,批评家也会“滥用批评的权威”。在他看来,文艺固然需要批评,但不需要“恶意”的酷评;对于那些“酷评”,“无论打着什么旗子的批评,都可以置之不理的”。
鲁迅要求真正的批评家,“必须止于嘲骂,止于热骂”。与此同时,他认为文学批评需要“批评家就事论事”,需要“商量教训而不是批评”。鲁迅尤其厌恶那些以“鸣鞭为唯一业绩”而“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的批评家,认为他们“于中国也不但毫无用处,而且还有害的”。
今天,需要看到的是,我们的批评一方面没能“直言”,另一方面却又不乏“酷评”。这种看似分裂的状况,实质上却并不矛盾。以“鸣鞭”为能事的“酷评”,看似大义凛然,一腔正气,实则目的猥琐,别有用心,这不正是“流量为王”的年代里,哗众取宠者与“眼球经济”达成的契约么!
批评一方面需要体现其“筋骨”,需要批判的勇气与知识才能,另一方面同样需要“温度”,需要体贴入微的理解,以及充分体味创作的甘苦。因此,文学批评必须从客观对象出发,对于负面的东西予以否定、批判和摒弃,而对于正面的价值则要肯定、扶植和培育。鲁迅先生曾愤懑于当时的文学批评“对于青年作家的迎头痛击,冷笑,抹杀,却很少见诱掖奖劝的意思的批评”,这便体现出在“鼓励和切磋”的基础上,将“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的重要意义。这也就是先生所说的“剪除恶草”和“浇灌佳花”的意义所在。
总之,“捧杀”与“棒杀”,都不是文学批评应有的状态,也都极不利于作家的成长和批评的繁荣。这需要我们在批评的“筋骨”与“温度”之间,做更加辩证的思考。这不是简单的折中主义,而理应以“道德”的天平作为微妙的中介来反思性地衡量和测定。
——(摘编自徐刚《重温鲁迅批评的“筋骨”和“温度”》)材料二:
在任何时代,只要是忧国忧民就是爱国,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是可贵的。鲁迅的文学批评就是这一思想驱使下的精神产物。鲁迅的文学时代,正处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之中。鲁迅这样的有社会责任心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批评怎么能不重新审视古代文化呢?我们今天的研究,只要贴近那个背景,就会高度评价鲁迅的文学批评以及文化批判。
批判是为了发展,这是大家不会置疑的。发展我国的新文学,是鲁迅的文学批评所特别阐述的。真实地反映生活,贴近民众的文学,鲁迅就推崇,反之,就批评,就指责。鲁迅一系列的文学批评,固然对于古代那些“瞒和骗”的文艺给以了批判和否定,但对与之相反的符合时代向前潮流的进步文学,则给以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如谈到屈原、宋玉、阮籍、嵇康、陶渊明、曾雪芹、吴敬梓等古代作家,对《红楼梦》《儒林外史》《阅微草堂笔记》等作品中的有意义之点尽力弘扬。
在思考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时,鲁迅的文学批评有自己的立足点,这就是“立人”。对此,鲁迅考察了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化。他充分注意到了“国民精神之发扬,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主张“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爱生自觉”。在发扬人的自觉意志与独立精神的前提下,他形成了对新文化建设的一种全面而深刻的见解。应该说,鲁迅的思考是非常超前的。这种见解在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来发展、建设我们的民族文化,其观点是深刻的。
热情催生新文学、热情扶持新文学作家、热情评论新文学作品,是鲁迅文学批评的重要特色。这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一笔。鲁迅在文学创作的百花园中好似一位辛勤的园丁,在不断地浇灌“佳花”和“佳花的苗”。尽管多数青年作家的作品“技巧是幼稚的”,有的甚至仅仅是“苗”一般的作品,但鲁迅还是热情肯定其“有一种共同的前进的趋向”,“都是‘有所为’而作”。
[摘编自卜召林《传统文学与21世纪文学碰撞下的鲁迅文学批评(提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认为,文学批评要有“筋骨”,必须具备“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倾向,其战斗性是“筋骨”的体现。
B.鲁迅之所以憎恶那些把“鸣鞭”作为唯一业绩的批评家,是因为他们的评论看似正义感十足,却别有用心,无益而有害。
C.作为有社会责任心的文学家,忧国忧民的鲁迅必然会正视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在自己的文学批评中重新审视古代文化。
D.鲁迅对新文化建设的见解是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是超前的,他的见解和思考对发展、建设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指导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的文学批评,不仅要“剜烂苹果”以增加朝气锐气,同时还要警惕批评家们滥用权威而引发的“恶意”酷评。
B.鲁迅对青年作家的作品进行批评时坚持爱憎分明的原则,既对其负面的东西迎头痛击,又肯定、扶植和培育其正面价值。
C.鲁迅充分肯定和评价那些符合时代向前潮流的进步文学,对《红楼梦》《儒林外史》中的有意义之处不遗余力地弘扬。
D.虽然当时许多青年作家的作品技巧运用不好,但鲁迅还是以热情的态度肯定其“有所为”的创作意图和“共同前进”的趋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鲁迅关于文学批评观点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家张莉说:“文学批评不能只满足于给予读者新的信息、重新表述前人的思想,它还应该反映作者的脑力素质,具有对文本进行探秘的勇气与潜能。”
B.陈思和教授指出:“学院派的批评并不意味着要脱离社会现实,脱离文坛话语,把自己当作与世隔绝的怪物,文学批评的生命力就在于投入文学实践,介入社会进步。”
C.文学批评家张光芒认为:“当时代处于思想解放的上升期的时候,批评家要顺应时代;当现代与愚昧充斥于时代主流时,就必须要做超前的、孤独的呐喊者和预言家。”
D.《大家》杂志主编说:“只研究作家、作品,不研究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对整个文学的发展将会呈现出‘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遮蔽状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根据两则材料,简要说说鲁迅先生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贡献。发布:2025/1/1 2:0:1组卷:2引用:2难度:0.639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社区治理应当借助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以多样化的治理方式,共同有效处理社区公共事务,从而增强社区凝聚性,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增进社区整体利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社区治理本属社会治理范畴,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与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格局,要想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最佳效果,必须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社区治理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有着深远的政治意味,是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实践的生动体现。
(摘编自张平等《新治理观视域下城市社区建设的中国道路》)材料二: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理念,充分说明了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空间共同体,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组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内生型”组织,源于社区内部,如业主自发成立的业主委员会、没有经过正式登记注册的“草根型”组织等;另一类是产生于社区外部的“外生型”组织,以提供专业服务为己任,主要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参与社区治理。“草根型”组织更多集中在兴趣爱好类的文体活动,以及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帮扶服务;“外生型”组织参与更多的是一般公共服务或行政事务。
建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关键,是在形成内部聚合力的基础上开展主体间的互动合作。首先,将基层“区域化党建”做深做细,形成不同主体间的强力聚合关系。来自不同主体的党组织是“纽扣”,党组织间的联动机制是“纽带”,以“纽扣”带动“纽带”形成多元治理主体的联结和聚合关系。其次,打造社区公共空间,为不同主体互动合作提供平台。也就是说,需要一些制度化的保障措施将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凝聚在一起共同参与公共事务。
(摘编自陈秀红《如何把“社区治理共同体”做实做好》)材料三:
消杀测温,运送物资,代收快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物业服务人员格外忙碌。全国700余万物业服务人员配合社区联防联控,牢牢筑起一道安全防线。从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安全运行、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来看,物业管理的意义更加凸显。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末梢,也是基层治理的重点,而物业管理正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物业不仅管理社区建筑物、能源供应等,还承担了卫生防疫、垃圾分类等社会管理职能。加强物业管理,推动物业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新形势下,物业服务应当插上智慧的翅膀,加强技术运用和机制创新。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加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物业管理服务中的应用,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发展,创造更多定制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来满足居民不同需求。同时,在治理结构、资金使用等方面探索新机制,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率。
(摘编自赵展慧《打通服务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
(1)下列对社区治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社会治理角度看,社区治理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与和谐;从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实践角度看,社区治理是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
B.社区组织主要分为“内生型”“外生型”两类,前者如业主自发成立的业主委员会,后者是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参与社区治理的社区外部组织。
C.建构社区治理共同体,应将基层“区域化党建”做深做细以形成不同主体间的强力聚合关系,并且打造有利于不同主体互动合作的社区公共空间。
D.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物业管理应当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此为治理基础推动物业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只有着眼于这五个方面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B.“内生型”社区组织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兴趣爱好类的文体活动以及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帮扶服务上,未能深度参与到一般公共服务或行政事务之中。
C.物业管理对于城市安全运行、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的意义,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物业服务人员的忙碌身影中可以得到证明。
D.物业服务应当增强服务意识和能力,创造出更多定制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也应当探索治理结构、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新机制,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率。
(3)新时代公民要树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请你结合材料,以“强化多元管理,构建智能小区”为主题,为社区治理拟写三条建议。发布:2025/1/1 2:0:1组卷:4引用:5难度: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