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6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4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山东省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黄河入海口位于东营市垦利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于1992年,每年有600多万只鸟类在这里繁殖、越冬和迁徙,被称作“鸟类国际机场”。通过生态补水给它们的食物和水源充分补给。近几年监测发现,它们的种群也在逐渐变好。
          实施生态补水,有助于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在整个汛期大流量期间,为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主要是满足鱼类的生态环境,包括植物的多样性。
          他们自己探索了三种湿地修复模式,从陆向海,实现了“一次恢复、自然演替、逐步稳定”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原先的这些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
    (摘编自“央广网”《山东东营:全面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材料二:
          2021年10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他强调:“前段时间,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中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日前,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从人与自然危机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工业文明时代迈向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真挚愿望,连接起过去、现在与未来,条条项项落到实地。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十年禁渔”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
    (摘编自“光明网”《时评频道》《建设绿色美丽家园,未来可期》)
    材料三:
          去年9月30日,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也是作物遗传和林木遗传资源大国。然而近年来,受栖息地丧失、生境破碎化、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山积而高,泽积而长。经过不懈努力,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
          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解决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实质上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独特的“大国体量”和“文明积淀”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东方智慧、中国方案。
    (摘编自“人民网”《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在行动》)(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东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B.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每年都有鸟类在这里繁殖、越冬和迁徙,被称作“鸟类国际机场”。
    C.实施生态补水,鸟类种群逐渐变好,同时满足了鱼类的生态环境、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自然修复。
    D.东营自主探索三种湿地修复模式,实现了独具特色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加强了生态保护修复,提升了生物多样性水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已落实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条条项项,促进了从人与自然危机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工业文明时代迈向生态文明时代。
    B.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由此引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就警告我们:人与自然生死与共。
    C.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作物遗传和林木遗传资源大国,所以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
    D.东方智慧、中国方案将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了,实质上也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3)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中国有哪些具体措施?请概括说明。

    发布:2025/1/1 2:0:1组卷:0引用:2难度:0.5
  • 43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①
     
    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真正“火”起来,是当代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②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让非遗代代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毋庸置疑,尽管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遗走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项目③
     
    ,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
          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发布:2025/1/1 2:0:1组卷:26引用:18难度:0.6
  • 43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熙载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简单地说就是字如其人。唐代楷书大家柳公权提出“心正则笔正”的观点。心术不正,字可能写得歪歪扭扭,人格也跟着“扭曲”。
          中国文人在书法中不断追求遒劲有力的“骨气”之美。尤其是随着北宋以来儒学的复兴,书法评论家们越来越①_____,即对书家人品的仰慕,延伸到对其书品的喜爱。我们不妨透过文墨兼修的那些书法作品揣摩作者的情感,因而读出其品格与骨气
          《祭侄文稿》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此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所做的祭文,作者当时情绪极度悲愤,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流淌于字里行间,放时见涂抹之迹。
          《祭侄文稿》线条浑厚圆勃,力透纸背,部分字结体俯仰变化很大,气势凛然。正如宋代书法家米带在《海岳名言》中评价颜真卿字,“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我们从中可以读出一个②_____的颜真卿。颜真卿在另一个传世名帖《争座位帖》中怒斥了当时深受皇帝宠幸、位高权重的宦官鱼恩朝,直言敢谏令人③_____。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写出正确的语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颜真卿书法特点很形象,请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

    发布:2025/1/1 2:0:1组卷:5引用:5难度:0.5
  • 43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8月20日,重庆因持续高温发生山火。由于当地地势陡峭,依靠人力很难将救援物资运上山。山火救援中,摩托车队伍扛起了物资运输的重任。这群十八九岁的“铁甲骑士”来自各行各业,有企业员工、老师、外卖小哥、建筑工人……在山火面前,他们有了统一的名称——志愿者。“作为重庆人,我们怎么可以袖手旁观?况且山路难走,现在正是需要摩托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去现场。”这句话概括了所有摩托车骑手的心声。
          然而,有一些网红衣着光鲜,将自己伪装成骑手,在救援车道里直播,顺着消防救火的车道前去围观、摆拍。在被警察制止后,在网络上谎称自己是志愿者,编造“因未戴头盔而被罚款200元”的谣言企图混淆视听……他们的行为激起了全民愤怒。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志愿者、网红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发布:2025/1/1 2:0:1组卷:3引用:3难度:0.5
  • 43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本发展史,并具有多元化丰富的文本解读传统,它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中。《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主张,诗歌的解读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作品的原意,要在对诗歌全篇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诗人写诗的主观意图。逆,解释为迎、求的意思。志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这就是说,应该就作者的作品论作品,以作品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去分析探求作者的思想。这种方法对于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是十分正确的,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于文本的现实功能来讲,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任何一种阅读,都是具有当代性、功利性的阅读。读者都从现实的时代需求,去“断章取义”,开掘文本中有用的信息,加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并以此增加和累积作品的价值。《孟子•万章上》:“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既要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道德品质,又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现实。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也有解释:“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其实,一个文本一旦完成,就开始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不再受作者主观解释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历史文本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解读者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现实需求,以及解读者所处时代提供的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文艺学上常讲的作品(可供解读的文本话语和生发想象的各种意象)大于思想(作者的主观意图)就是这个道理。
    (摘编自金振邦《多元视角中的文本解读》)材料二:
          建构文学文本解读理念的关键在于,必须认识到文学文本解读无效或者低效,是由于读者的心理预期状态的平面化,以表层的一望而知为满足。其实文学文本是一种立体结构,它至少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表层的意象群落,包括五官可感的过程、景观、行为和感性的语言等,它是显性的。在表层的意象中渗透着情感价值,这就构成了审美意象。正如克罗齐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需要说明的是,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趣味中包含智趣。表层的意象是一望而知的,但其潜在的情志往往被忽略。如柳宗元的《江雪》,如果把“钓雪”解读为“钓鱼”,就是被显性的感知遮蔽,把意象当成细节,消解了隐性的审美情志。其实,意象不仅是对客体的描绘,而且也是主体的表现,是主体的情志为之定性,甚至使之发生变异的。此诗表层的形而下的钓鱼,为深层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所改变。前两句是对生命绝灭和外界严寒的超越,后两句是对内心欲望的消解。
          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群落式的有机组合,其间有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这是文学文本的第二个层次,可称之为意脉。其特点为:第一,意脉以情志深化表层的意象;第二,在形态和性质上对表层的整体意象加以同化;第三,意脉所遵循的不是实用理性逻辑,而是超越实用理性的情感逻辑。这在中国古典诗话叫做“无理而妙”,其具体表现为情感的朦胧性,不遵循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排中律,情感的主观独特性更使它超越充足理由律:情感强烈时,往往是无缘故的。情感逻辑有时还以片面性与辩证法的全面性相对立:不管是爱是恨,都是非理性和片面的。遵循逻辑规律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实用理性准则是唯一的;而超越逻辑规律则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情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第四,在具体的作品中,不管是小型的绝句,还是大型的长篇小说,意脉都以“变”和“动”为特点。在长篇小说中,事变前后大起大落的精神曲折和变异,乃是意脉的精彩所在。在绝句中,最动人处往往就是意脉的瞬间转换。意脉是潜在的,可意会而难言传。要把这种意味传达出来,需要具体分析具有原创性的话语。
          保证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升值的是文学的规范形式,这是文学文本结构的第三层次。深层的规范形式对于文学文本解读学极其关键,但学术界大都囿于黑格尔的“内容决定形式”说,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外。历代美学家出于哲学思维的惯性,总在主观和客观里兜圈子。睿智者如朱光潜、李泽厚、高尔泰等,都未能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未能意识到主观情感特征和客观对象特征的猝然遇合只是胚胎,没有形式就不能化胎成形,更不能达到审美的艺术层次。未经形式规范的情感,哪怕是真情实感,也可能是“死胎”。作家的观察、想象、感受及语言表达,都要受到特殊形式感的制约和分化,主观和客观并非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同时与形式发生关系。只有当形式、情感和对象统一为有机结构后才具备形象的功能。
    (选编自孙绍振《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本解读历史悠久且不乏经典之论,孟子提出凡作品的解读都要“以意逆志”,不应该断章取义。
    B.读者在文本解读时为累积作品的价值。可以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不用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
    C.在解读审美意象时要由表及里,结合客体的描绘和主体的表现分析审美情志,不能满足于表层的理解。
    D.受哲学思维影响,历代美学家都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之外,而无法达到审美的艺术层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提出的观点,从反面佐证了“知人论世”的合理性。
    B.材料二以《江雪》的意象解读为例,说明主体情志对表层意象的作用,指出潜在情志不应被忽略。
    C.材料二作者不囿于权威的解释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肯定了形式在文学文本解读中的关键作用。
    D.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重点不同,但都提出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会对文本解读产生重要的影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锦瑟》这篇诗歌的思想主旨解读有很多,体现了文艺学上常讲的作品大于思想这个道理。
    B.古典诗词“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体现了“无理而妙”。
    C.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不求甚解”地读书是一种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方法。
    D.鲁迅谈《红楼梦》说:“经学家看见《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这种不同解读与读者的心理预期有关。
    (4)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给“意脉”下定义。
    (5)在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有效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两则材料在解读文本的方法上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发布:2025/1/1 2:0:1组卷:17引用:5难度:0.6
  • 43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渲染了画鹰的气势: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B.中间两联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耸身、侧目两个细节描写了鹰的动作神情;画鹰身上的物件,则侧面烘托画中鹰的形态逼真。
    C.尾联承上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希望自己也能如画中搏击凡鸟的鹰一样,疾恶如仇,奋发向上。
    D.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作者借鹰言志,表现了其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庸人的性情。
    (2)浦起龙《读杜心解》说这首诗:“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请从虚实相生手法运用的角度对此做简要分析。

    发布:2025/1/1 2:0:1组卷:10引用:4难度:0.6
  • 43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梅花绝句(其一)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
    [清]汪中
    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
    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
    【注】①常以梅花自比的陆游写此诗时已是78岁高龄。②化身千亿:化用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的诗意。③此诗是诗人离别故乡后,从扬州回到当涂,在春寒尚厉之时所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第二句把枝头的梅花比作雪堆,既写出梅花洁白的特点,也表现了梅花漫山遍野开放的盛况。
    B.陆诗前两句写梅,后两句写人,前两句写梅为后两句写人作铺垫,后两句虽是翻新,但诗意盎然。
    C.汪诗中,“江上一枝开”一句是回过头来描写客馆的梅花,与首句“孤馆寒梅发”相照应。
    D.客地梅花开放的时间与故园百花开放的时间有所不同,汪诗通过两地的对比来表情达意。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梅花,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发布:2025/1/1 2:0:1组卷:10引用:3难度:0.6
  • 438.阅读,回答问题。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以辞色,冀闻规谏。会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悦谏自贤,某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上谓黄门侍郎王挂回:“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已从人,亦复何伤!来成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当是之时,皆自谓有智,祸不及身。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问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卿曾各当徇公忘私,勿窃同也!”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殊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
    B.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
    C.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同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
    D.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圆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以辞色”与“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中的“假”含义相同。
    B.“民无谤者”与“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谤”含义不同。
    C.“比来或护己之短”与“行比一乡”(《追遥游》)两句中的“比”含义不同。
    D.“中书诏敕”与“敕造宁国府”(《红楼梦》)两句中的“敕”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英武刚毅,大臣们朝见他时都慌张失措。得知此事后,他每次上朝见臣子奏事时,都对他们和颜悦色,希望能听到规读之言。
    B.太宗认为臣子一味阿谀奉承君主以求富贵的做法可能会致使自己难以善终,并因此告诫公卿大臣们应明辨得失、直言敢谏。
    C.太宗认为人的见解各有不同,如果往来辩驳争论,一定要追求恰当的方式,也要学会听从他人的意见,不能因此而造成仇怨隔阂。
    D.太宗责备黄门侍郎王珪为了顾及一些人的颜面,避开私人恩怨,明知犯下错误也不加驳正的做法认为这是万民的灾祸和政治的隐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②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

    发布:2025/1/1 2:0:1组卷:5引用:2难度:0.6
  • 43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1世纪的我们,究竟为什么读古诗?如今,各种短视频作品给人们呈现了          的世相百态,它们凭借一时的耳目刺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歌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值的审美层次。当我们了解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读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以中华文化为中心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我们便不会          ,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
          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瓢屡空,却诗酒作伴,怡然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留下了一百四十多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从中汲取着          、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抗战时期的西南后方,无论文人政客或是贩夫走卒,无不吟诵着岳飞、辛弃疾、陆游的豪迈诗篇,中国人民因而在艰难时世中维持着         的抗争意志,泛黄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在这些古典诗歌的韵律中,我们能找到情感与理性、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光怪陆离 自暴自弃 安分守己 不卑不亢
    B.五光十色 自暴自弃 安贫乐道 不卑不亢
    C.光怪陆离 妄自菲薄 安贫乐道 不屈不挠
    D.五光十色 妄自菲薄 安分守己 不屈不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胸襟博大,了解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以中华文化为中心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
    B.当我们读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了解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
    C.当我们读到中华文化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中国古诗这一中心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
    D.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
    (3)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发布:2025/1/1 2:0:1组卷:15引用:3难度:0.5
  • 44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如书,一页页翻过。其实,人生亦如此。
          有人说,经常回头翻翻这本书,你才会懂得更多。这代表一种反思与成熟,只有铭记过往方可更进一步。
          也有人说,人要向前看,少翻过去的旧账。这是一种明智之举,懂得放下因袭的重负才能完成真正的超越。
          要求: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要套作与抄袭,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5/1/1 2:0:1组卷:4引用:3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