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6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8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①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安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②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所以,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了。
          ③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所以英国政府应该赞成中国的这个决策。中英两国应该合作,共同来处理好香港问题。
          ④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我们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制定我们在十五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十五年后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因为对他们也有好处。我们希望中英两国政府就此进行友好的磋商,我们将非常高兴地听取英国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建议。这些都需要时间。为什么还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就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各方面进行磋商。
          ⑤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我还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希望从夫人这次访问开始,两国政府官员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我相信我们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应该实行的、能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我不担心这一点。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制造混乱是很容易的。我们进行磋商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单单是两国政府,而且包括政府要约束厂商及各行各业,不要微妨碍香港繁荣的事。不仅在这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不要发生大的波动,一九九七年中国接管以后还要管理得更好。
          ⑥我们建议达成这样一个协议,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一九九七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十五年怎样过渡得好以及十五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
    【注】①这是1982年邓小平同志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选文有删节。
    材料二:
          新华社香港2月21日电“当日邓小平的讲话,直到今天对香港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港人应深思邓公的讲话内容,思考如何使‘一国两制’在香港全面落实。”香港特区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强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忆述20年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采访前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会见香港工商界人士时亲眼目睹的一幕,感慨万千。
          1984年6月22日、23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人,成为内地与香港传媒的焦点。当年在香港刊物《广角镜》任总编辑的李国强随队上京采访,现场目睹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李国强忆述,邓公22日先会见香港工商界人士唐翔千等20多人,23日才见钟士元、邓莲如、利国伟3人。当时的港澳办主任姬鹏飞、副主任李后和秘书长鲁平也在场,翻译员是莫瑞琼,当时香港人不太懂普通话,邓公说一句,她翻译一句。
    “邓公两日的表现有很明显的分别,和唐翔千等人谈笑风生,很亲切;对钟士元他们则严肃许多,气氛亦紧张。论新闻性,当时大家上京前都心里有数,22日肯定不及23日。84年6月,中英已进行过10多轮谈判,并开始进入关键时刻,逼近9月草签中英联合声明的时限,当时香港亲英人士却提出‘三脚凳’的讲法,即香港前途问题,除了中方和英方官员外,还要有所谓的香港民意代表。当时香港便有一班人,像现在要求普选的一些人一样,以民意自居。邓公会见钟士元3人,一定是有重要讲话发表。”
          李国强说,23日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邓公由屏风走出来,不怒而威,向钟士元3人打过招呼后便叫他们坐下来,然后说:没有‘三脚凳’这回事!如果还说香港人没有信心,这并不代表香港人的意愿。钟士元的神色紧张起来,浑身不自在似的,反而邓莲如仍能勉强地保持住笑容。我们一班记者则屏息静气,连呼吸也放轻力度,都为邓公那句为中国国体而说的理直气壮的话感到震慑。”
    “邓公向钟士元3人论述‘一国两制’及‘港人治港’,是一气呵成完成,钟等人没有发一言,坐着聆听,整个过程持续约1小时。”李国强表示,“这么多年了,每次想起都仍历历在目。”
    (节选自2004年2月21日《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解决香港问题,中国愿意就主权问题、如何维持保持香港繁荣,如何避免在过渡期出现的波动三方面展开讨论与磋商。
    B.中国宣布收回香港的决策,对英国政府来说也是利大于弊的,因为这可以改变英国的国际形象。
    C.香港回归之前的十五年及回归后的方针政策的制定,既要听取香港各界人士的意见,也会听取英国政府提出的建议。
    D.中国宣布收回香港的决定后,在过渡期内香港会不会出现波动,取决于英国政府是否采取合作态度。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政府经过不懈努力、艰难谈判,才迎来了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所描述的那样顺利交接的时刻。
    B.如果在香港过渡时期香港发生严重波动,中国将会被迫采取另外的方式,做出决策,收回香港。
    C.对材料二中所提到的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在材料一中已经有了简要而明确的表述。
    D.解决香港问题的外交谈判,是由中国政府、英国政府和香港民意代表三方共同参与进行的。
    (3)如果给材料二加一个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邓小平会见香港各界人士。
    B.邓小平讲话对香港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C.“一国两制”如何在香港全面落实?
    D.香港前途在何方?
    (4)分析材料一的思路结构。
    (5)外交语言刚柔并济,上述材料中多处体现了这一特征,试作分析。

    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4引用:2难度:0.6
  • 8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③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④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1日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2)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23引用:5难度:0.6
  • 8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表达“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的句子是“
     
     
    ”。
    (2)杜甫的《蜀相》表达作者赞颂诸葛亮忠贞蜀汉,出师未捷,鞠躬尽瘁精神的句子是“
     
     
    ”。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两句指出,如果后人哀悼它却不把它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

    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3引用:3难度:0.9
  • 8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校组织大家参观中国百年史展(1921~2021),回望百年波澜壮阔的中国发展进步史,同学们感慨万千,纷纷写下感触贴到留言墙上。
          梓睿留言:“我感触最深的是,一百年来中国变化太大了,今天的幸福安宁生活来得太不容易了,我更深地懂得了珍惜。”
          嘉豪留言:“我感触最深的是,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先辈们始终相信中国会好起来,并为之拼尽全力,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思悦留言:“我感触最深的是,每逢紧要关头,总有勇敢的人冲锋在前,义无反顾,而不念个人的安危和得失,我感动哭了。”
          回望百年路,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呢?学校拟举行以“百年奋进,时代有我”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应征稿件,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表达自己的心志。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7引用:2难度:0.7
  • 8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着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双重创新,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总结,也明确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方向。
          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传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每个文化发展高潮的来临,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引导,凭借传播形式、方法和渠道的创新而彰显。
          以元杂剧创作为例,它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念、唱、作、打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给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带来空前声誉,将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兼贸易之城提升为全国文化中心,实现了城市特质的历史性转变和跨越。元朝之后经过明、清,北京文化中心地位能够保持,与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不断创新的传播能力密不可分。其他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是如此,它们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硕果。诗词曲皆应新音乐而起,戏剧、小说、曲艺,则迎合了市民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新变化。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新技术、新媒体、新的生活方式共同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将成为历史必然。
          事实证明,不断创新才能提高传播效能,只有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效能。“当代毕昇”王永民,被誉为“把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他发明的“五笔字型输入法”,曾是占主导地位的汉字输入技术。但这位汉字信息化的开拓者,却对汉字未来抱有深刻的历史忧虑。早在2006年他就在《瞭望》撰文《警觉提笔忘字和汉字的沙漠化》,指出计算机时代,拼音输入导致了汉字的形神俱灭。他分析世界各个文明生死存亡的经验教训,指出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基石。对中华民族而言,“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就没有辽阔地域多民族的团结统一。他发明了“数字王码”,以简便、快捷、易学、好用的“形码汉字输入技术”来替代国人普遍使用的拼音输入法,但在市场推广上举步维艰,最终黯然谢幕。扭转局面的是“中国汉字书写大会”在央视的热播,它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栏目相得益彰,借助央视传播平台,加入时尚元素,借鉴娱乐方式,达到复苏汉字汉语的目的。大会提出的宗旨就是让冰封在古籍中的文化复活,让年轻一代能够书写、应用、欣赏中华文字之美,理解、体悟其中蕴含的人类智慧,从而掌握正确的表达书写方法,热爱汉字。大会产生的广泛深远影响,远超设计者的预期。
          在网络时代,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的各种信息平台,给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是历史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创作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应肩负起更多的历史使命,而相应的制度建设也应适应新形势,为文化传播者利用网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使民众得到文化滋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基石更加稳固。这是衡量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准,也是最终目的。
    (摘编自傅秋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创新是重新发现、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它依赖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形式、方法的不断创新。
    B.明、清时期,北京文化中心的地位能够保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得以繁荣,这离不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
    C.王永民发明的“数字王码”尽管简便、快捷、易学、好用,但由于缺乏创新,其无法在市场上得到推广,最终黯然谢幕。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的历史责任应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创作者承担,国家应在相应的制度建设方面为其提供机会和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播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出了传播创新的话题。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着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双重创新,这是在充分总结元杂剧创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C.文章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列举“数字王码”和“中国汉字书写大会”的例子,论证了创新对于提高传播效能的作用。
    D.文章基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顺序,分析了通过文化传播的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的一项
     

    A.故宫博物院利用网络开发出“掌上故宫”“每日故宫”“故宫展览”等APP。
    B.字节跳动启动“国风计划”,在今日头条上增设“国风频道”。
    C.陌陌直播以“直播+”的方式赋能非遗传统文化,使其焕发新生。
    D.近日,国家图书馆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

    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4引用:2难度:0.6
  • 8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邱浚,字仲深,琼山人。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家贫无书,尝走数百里借书,必得乃已。举乡试第一,景泰五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浚既官翰林,见闻益广,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
          成化元年,两广用兵,浚奏记大学士李贤,指陈形势,纚纚数千言。贤善其计,闻之帝,命录示总兵官赵辅、巡抚都御史韩雍。雍等破贼,虽不尽用其策,而浚以此名重公卿间。秩满,进侍讲。与修《英宗实录》,进侍讲学士。《续通鉴纲目》成,擢学士,迁国子祭酒。时经生文尚险怪,浚主南畿乡试,分考会试皆痛抑之。及是,课国学生尤谆切告诫,返文体于正。寻进礼部右侍郎,掌祭酒事。
          浚以真德秀《大学衍义》于治国平天下条目未具,乃博采群书补之。孝宗嗣位,表上其书,帝称善,赉金币,命所司刊行。特进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修《宪宗实录》,充副总裁。弘治四年,书成,加太子太保,寻命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尚书入内阁者自浚始,时年七十一矣。浚以《衍义补》所载皆可见之行事,请摘其要者奏闻,下内阁议行之。帝报可。
          明年,浚上言:“臣见成化时彗星三见,遍扫三垣,地五六百震。迩者彗星见天津,地震天鸣无虚日,异鸟三鸣于禁中。《春秋》二百四十年,书彗孛者三,地震者五,飞禽者二。今乃屡见于二十年之间,甚可畏也。愿陛下体上天之仁爱,念祖宗之艰难,正身清心以立本而应务。谨好尚不惑于异端,节财用不至于耗国,公任使不失于偏听。禁私谒,明义理,慎俭德,勤政务,则承风希宠、左道乱政之徒自不敢肆其奸,而天灾弭矣。”因列时弊二十二事。帝纳之。六年以目疾免朝参。
          浚在位尝以宽大启上心忠厚变士习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言官建白不当意,辄面折之。与王恕不相得,至不交一言。六年大计群吏,恕所奏罢二千人。浚请未及三载者复任,非贪暴有显迹者勿斥,留九十人。恕争之不得,求去。太医院判刘文泰尝往来浚家,以失职讦恕,恕疑文泰受浚指,而言者哗然,言疏稿出浚手。恕竟坐罢,人以是大不直浚。给事中毛珵,御史宋惪、周津等交章劾浚不可居相位,帝不问。逾年,加少保。八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文庄。
          浚廉介,所居邸第极湫隘,四十年不易。性嗜学,既老,右目失明,犹披览不辍。议论好矫激,闻者骇愕。至修《英宗实录》,有言于谦之死当以不轨书者。浚曰:“己巳之变,微于公社稷危矣。事久论定,诬不可不白。”其持正又如此。正德中,以巡按御史言赐祠于乡,曰“景贤”。
    (《明史•卷六十九》)(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浚在位/尝以宽大启上/心忠厚/变士习/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
    B.浚在位/尝以宽大启上/心忠厚/变士习/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
    C.浚在位/尝以宽大启上心/忠厚变士习/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
    D.浚在位/尝以宽大启上心/忠厚变士习/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唐代以后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明清两代从进士中选拔。
    B.秩满:指官吏任职期满。古代官员一般三年为一个任职周期。
    C.实录:与史籍中的起居注相类似,体例属于史书中的编年体。
    D.承风:风指消息,承风是指进行秘密活动的人观察风头动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邱浚富有才干。他考中解元,在景泰五年殿试及第;他十分熟悉国家典章掌故,自认是治国人才。
    B.邱浚推崇正统。他在主持南畿乡试时,面对读书人偏离正统的现状,他十分痛苦,抑制不正文风。
    C.邱浚心怀仁爱。他将所见的异象禀告皇帝,并建言皇帝要遵循帝王准则,认为这样才能消除天灾。
    D.邱浚生性褊狭。他与多位与他政见不合的同僚发生矛盾,以至有多人弹劾他,认为他不能居相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孝宗嗣位,表上其书,帝称善,赉金币,命所司刊行。
    ②浚曰:“己巳之变,微于公社稷危矣。事久论定,诬不可不白。”其持正又如此。

    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6引用:2难度:0.6
  • 8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细菌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十亿年,从1683年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了细菌,便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①        ,以大肠杆菌为例,平均每20分钟繁殖一代,仅仅用一天的时间,大肠杆菌就可以从一个细胞变成4722×1021个,如果将这些细菌平铺在地球表面,可以将地球完全覆盖。那么,如果保持这种速度分裂繁殖,②        
          细菌分裂速度如此之快,至今还未泛滥成灾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因为在地球上还存在它的天敌,就如同老鼠的天敌是黄鼠狼,③        。它是一种比细菌更小的微生物,其外形如同蝌蚪一般,头部多为圆形或多角形,后面是管状的尾部,末梢有6根尾丝,能将自身的核酸像注射器一样注入细菌中,然后利用细菌的核苷酸、酶等各种原材料合成子代噬菌体。利用细菌合成子代后,噬菌体就将细菌裂解,这样噬菌体不仅杀死了细菌,还合成了大量的子代。子代噬菌体又将继续杀死更多的细菌。所以噬菌体的存在有效地遏制了细菌的数量增长,大家大可不必担心细菌会占领地球。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蝌蚪”所用修辞手法最不相同的一项是
     

    A.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2引用:3难度:0.4
  • 8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乔乔用苹果系统上的时间追踪软件做学习时间记录,然后通过电子手账五色标记全天时间轴;栗轩每次吃饭都会带上一台电子秤,计算食物热量精确到克;刚刚工作的艾乐参加了百日阅读自律营,今天她看完了《成为可怕的自律人》,标记显示这是她今年看过的第23本书,距离目标还差7本……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把生活数字化,并把这种新方式命名为“量化生活”。
          量化人生目标、精确时间管理让人生具有目标感、掌控感,但也带来了哲学方面的讨论:人的生活究竟能否被彻底量化?人生不该虚度,可人生必须量化吗?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7引用:3难度:0.6
  • 8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有人说,阅读能拂去心灵的尘埃,能筑起梦想的高塔,能汲取人生的智慧。
          有人说,一本好书有时能改变人的一生。
          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关于“阅读”,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感悟呢?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感悟,围绕“阅读”这一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在班级做一次主题演讲。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符合文体要求;④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8引用:4难度:0.7
  • 8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旅行
    殷尧藩
    烟树寒林半有无,野人行李更萧疏。
    长堠短逢官马,山北山南闻鹧鸪。
    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呼卢
    寂寥一点寒灯在,酒熟邻家许夜沽。
    [注]①堠,古代驿路旁记里程的土堆。②呼卢,古代博戏的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树林笼罩在烟雾之申,时隐时现,寒气森森,暗示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
    B.第二句写人,晚秋时节,路上往来的村民只带着简单的行李,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同情。
    C.山中鹤鸪声声,让人生出故乡之思;旅店寒灯一点,让人倍感寂寥,都是以悲景写悲情。
    D.末句写诗人深夜无眠、买酒浇愁的情景;一个“许”字,透露出邻家对天涯孤客的理解。
    (2)“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呼卢”二句在对比中显出张力,请简要赏析。

    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18引用:4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