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24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8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94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释】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重阳后数日。当时词人在戎州贬所。
    (1)下列对词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黄菊”“晓寒”既点出季节与时间,同时也自然引出下句饮酒之事。
    B.“醉里簪花倒著冠”塑造出一个头上插花倒戴帽的放浪形骸的醉中狂士形象。
    C.“且加餐”化用古诗十九首中“努力加餐饭”一句,表达了要保重身体之意。
    D.“付与时人冷眼看”,词人将黄花白发呈于世人,冷眼看世人对自己的态度。
    (2)“风前横笛斜吹雨”一句中“风”“雨”,既指自然的风雨也指人生的困难,下列诗句中的“风”“雨”与其含义一致的一项是
     

    A.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B.轻风拂柳冰初绽。细雨消尘云未散。(晏几道《玉楼春》)
    C.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3)词中“舞裙歌板尽清欢”一句中“尽清欢”也作“尽情欢”,你觉得哪一种表达更好?请结合这首词的相关内容及主旨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14引用:4难度:0.5
  • 94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①娉婷:姿态美好,此处指芙蕖。②湘灵:传说帝舜二妃娥皇、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雨后初晴、晚霞映照、清风荡漾、荷花盛开,画面清幽秀丽。
    B.一双白鹭“慕娉婷”,受筝曲吸引而来,这与弹筝女的格调形成对比。
    C.下阕中“苦”是甚、极的意思,以“苦”饰“含情”,是言筝曲中的感情。
    D.末尾“人不见,数峰青”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
    (2)请对“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这一句作简要赏析。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3引用:2难度:0.7
  • 94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送张五归山
    王维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注】张五即张諲,排行第五,故称张五,曾同王维一起同朝为官,二人交情很深。此时张諲受到权臣杨国忠的排斥而归山隐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个“送”字和一个“尽”字,既交代写作缘由,又表达了内心沉重。
    B.颈联借用谢安“隐居东山”典故,希望友人打扫柴门,暗含诗人归隐之意。
    C.尾联卒章显志,实写毅然辞官的经过,表达了自己不愿做违心事的决心。
    D.全诗文字朴实自然,用笔委婉曲折,写出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无限的失落。
    (2)请简要概括作者“惆怅”的原因。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25引用:3难度:0.6
  • 94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发布:2024/12/31 22:0:1组卷:187引用:26难度:0.7
  • 94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发布:2024/12/31 22:0:1组卷:6引用:4难度:0.9
  • 946.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潮服饰成为时尚聚光灯的焦点。国潮服饰对中华优秀服饰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文化表达、设计赋能、科技支撑,带动服装界的新风潮,提升中国服饰国际影响力。
          服饰往往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尚,历史上大规模的服饰变化大多与文化思潮紧密相连。近年来,伴随文化自信日益增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形成广泛共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潮服饰应运而生。
          国潮服饰以人们对中华美学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以当代国际风尚为基础,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构建视觉系统,回应并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国潮服饰多以彰显民族文化、追求原创个性为设计理念,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比如某品牌曾推出的以乒乓球为设计要素的系列服装,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还有的国潮服饰设计侧重焕新经典,比如将中国红和中山装结合,经典中山装式样经过时尚改良后,也颇受人们喜爱。今天,国潮服饰闪现在人民美好生活的各种场景中,礼服、运动服、家居服等各类服饰中都能看到国潮系列的身影。
          国潮服饰是中华服饰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活态传承,饱含时代记忆、文化基因、社会生活等内容,呼应着人们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创造更美好生活的热情,具有鲜明的主题。
          文化基因主题注重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宝库,再以时尚形式加以展现,它可以是传统要素的原生态呈现,也可以是重组、再造与创新性表现。比如,某品牌服饰在背部设计上,以虎和鹤构成太极图案,威猛和空灵融为一体,既传统又前卫。社会生活主题则往往体现出设计者对当代生活的文化审视和艺术表达。比如某时装潮牌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通过服装图案、色彩、材料等来表现,用服饰语言为生活存照。
          国潮服饰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云锦、蜀锦和蜡染、扎染等古代织造印染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并在科技助力下焕发新貌;今天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更是直接让国潮服饰有了新的可能。科技带来的新工艺不仅最大程度地优化了传统工艺,还原了艺术效果,还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产品。比如,使用数码印花技术能在不同面料上呈现逼真的彩色图像,还能创造出立体效果,极大程度超越了传统丝网印花技术。又比如,将柔性电子屏和传统面料结合,让人们把电子艺术图案穿在身上,电子图案呈现的内容可以横跨古今。还有的设计注重运用环保技术,以推动国潮服饰可持续发展。放眼未来,智能服装行业的兴起又将为国潮服饰带来哪些惊喜,同样令人期待。
          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有机结合,国潮设计对当代服饰文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期待国潮设计继续助推服饰文化传承创新,为中国服饰文化续写新的光彩篇章。
    (摘编自卞向阳《服饰文化绽放新光彩》)材料二:
          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历史,是不断吸收各类文化影响的历史。例如,唐代受西域诸民族影响,流行所谓“胡服胡帽”,即衿袖窄小上衣、条纹卷口裤及软棉靴等。
          现代汉服更是集传统服饰的精华,并结合现代社会生活有所创新和发展。近年来,与现代工艺技术不断融合的汉服逐渐从服饰文化演变为一种潮流,并释放出巨大的商业潜力。
    “创新表达建立在对传统文化资源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一汉服设计师告诉记者,汉服的纹样和形制并非简单具有美感,其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它们或来源于壁画古墓,或珍藏于博物馆,皆有其传承脉络。只有守正创新,才能真正让传统文化留得住、传得开。
          中国传统服饰有立领盘扣、素衫禅衣,也有褒衣博带、深衣襦裙。在北京服装学院某副教授看来,作为设计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模仿服饰的一些表面式样,而是要先回到根本,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去挖掘和整理,在深入了解如何使用传统的织染绣工艺、缝纫工艺,掌握丰富的图案寓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服饰理念,从而创造新的中国式样,再现文化底蕴。
    “缺乏行业标准是目前汉服推广面临的最大困境。”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服饰委员会执行主任表示,现在一些民间自发推广的汉服,由于设计标准不够统一,影响相对有限。有业内人士认为,汉服的规范包括形制、生产和穿法的规范,应充分发挥历史、美学与服装业学者的作用,尽快制定相关标准,助力汉服产业驶入正轨。
    (摘编自韩鑫《服章之美 承千载风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潮服饰成为时尚焦点是国潮服饰对中华优秀服饰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
    B.礼服、运动服等各类服饰中都能看到国潮系列的身影,这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增添了色彩。
    C.重组、再造与创新性表现传统要素的服饰比社会生活主题的服饰更有魅力,因为前者既传统又前卫。
    D.目前,一些民间自发推广的汉服,尚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整个汉服行业的规范有待制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乒乓球为设计要素的系列服装和对经典中山装式样进行改良的服装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这是设计理念与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的表现。
    B.在科技的助力下,古代织造印染技术可创造性转化,传统工艺可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会让国潮服饰未来可期。
    C.汉服的纹样和形制并不是简单具有美感,它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也有着自身的传承脉络,是不断吸收各类文化影响的历史体现。
    D.作为设计师,如能深入了解传统的织染绣工艺缝纫工艺,掌握图案寓意,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服饰理念,就能创造新的中国式样。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国潮服饰主题性的一项是
     

    A.壬寅虎年央视春晚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太空迎接农历新年时身穿的服装以中国元素为鲜明特点。
    B.受到众多时尚爱好者青睐的某潮牌服饰,以汉字为主要设计元素,并印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纹样。
    C.2021年春节期间,上海迪士尼相关商铺中,米奇、唐老鸭、达菲熊等穿上了与中国牛年相关的传统服饰。
    D.某国潮品牌设计的旗袍裙,保留了一些传统古典元素又加入了一些时尚流行元素,兼具复古与时尚气息。
    (4)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国运动员制服上的主要图案来自中国山水,制服图案融合京张赛区冰雪山陵的形态,并搭配红、黑的传统颜色。请简要分析我国冬奥制服的设计理念。
    (5)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我们要注重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发布:2024/12/31 22:0:1组卷:2引用:3难度:0.5
  • 94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____________,从来不敢越雷也一步。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____________,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绝不能满足于现状,____________,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发布:2024/12/31 22:0:1组卷:189引用:31难度:0.9
  • 94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31 22:0:1组卷:11引用:2难度:0.8
  • 94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与之相似的语句是“
     
     
    ”。
    (2)同样是描写长江,苏轼《赤壁赋》“
     
    ”描写了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面的静谧景象,《念奴娇•赤壁怀古》“
     
    ”则用比喻写出了江水的汹涌之状。
    (3)春雨蒙蒙,杏花朵朵,中国古代文人徜徉在春天的诗意里,他们将杏花入诗,给人以无限的审美愉悦,如“
     
     
    ”。

    发布:2024/12/31 22:0:1组卷:9引用:4难度:0.5
  • 95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出路就是“仕”。在那个时代,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地理、气象、物候、测算等等,都是入仕的本钱。但更重要的是熟谙经史,深通谋略,懂得治人牧民之术,又能文章盖世,遣兴移情,标高自重,具有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个人魅力,才能获得“为官一方”的人望。但传统人文知识分子的软肋是“知遇难得”,科场拔士取决于考官的眼力。怀才不遇的传统知识分子要么在社会上沦为“九儒十丐”,要么像陶渊明那样隐居一隅。于是自古中国知识分子也就分为两类:一类是力图以自己的才能为统治者服务、实现自己的圣贤理想的,如范仲淹标榜自己的人格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种建设型和忧患型的知识分子;另一类是隐逸型和牢骚型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往往生逢乱世或朝政腐败时期,他们远离政治漩涡的中心,有意使自己边缘化,甚至故意和传统习俗作对。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个个放浪形骸、蔑视礼教,视官场为逐臭之所,不做“君子”而要做“飘摇于天地之外”的“大人先生”(阮籍)。这两类知识分子大体上也就相当于儒家知识分子和道家知识分子,但实际上不如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两种互补心态,并没有什么截然的分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善其身是济天下的资本,济天下是穷独时的向往,向往而不达则是一切牢骚的根源。所以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眼光总是盯着政治和官场,不是争宠揽权,就是愤世嫉俗,少有对自然知识和客观真理的探索和研究。
          由此可见,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根本的毛病在于对权力和政治的依赖性,即使在他们对权势者进行批判时,这种依赖性也以种种方式表现出来。就儒家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的确并不都是官场禄蠹,他们对权力的谋求也往往都有十分正当的理由,其最高境界是当“帝王师”,辅佐帝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因而一个正直的儒家士大夫除了对皇权的服从外,还有一个更高的服从对象,这就是“天道”。当然,“忠君”本身也是“天道”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忠君”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和层次,最高层次就是当“谏臣”,即对皇上的一举一动不是一味服从,而是以“天道”的名义提出批评,哪怕牺牲性命也在所不辞。在这种意义上,儒家知识分子也可以看作是“批判型”的知识分子,但这种“批判”是以世所公认且已经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前提的,而不是立于个人研究的专业和学理基础上的,因而并不具有真正的批判所蕴含的开拓性和启蒙性。
          至于道家知识分子,通常认为他们对社会和整个权力结构的批判表明了他们对政治的独立性。其实,除了那些抱有“终南捷径”的算计的假隐士外,道家知识分子通常都是官场中的不如意者和失败者,他们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本质上和屈原的《离骚》《天问》一样,是一种牢骚的发泄和政治上一身清白的表白,或是一种失意后的心理补偿。因此道家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同样不具有积极促进社会变革的意义,而只是一种情绪化的个人宣泄,它所引发的审美体验和某些自然知识只不过是这种情绪宣泄的副产品,而非刻意追求的结果,更不是他们用来批判社会的专业立场。
    (摘编自邓晓芒《知识分子为何如此热衷“进谏”》)      材料二:
          隋唐时期,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精神根底不是归于佛教,就是归于道教。在这个时代,儒家日渐衰微,韩愈在《原道》篇里树立道统,以证明儒家思想传承之渊源。中晚唐的儒学复兴运动,主要着眼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批判,诉诸政治的力量来解决思想的问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北宋士大夫在宋王朝“养士”政策的基础之上,展开了一种独特的面对世界的方式。宋代的开国根基里有一种敬畏的精神,这种敬畏的精神,滋养出一种宽容的气质,体现为对普通老百姓不敢残虐之,对士大夫则宽容之。在北宋的文化和思想当中,有三个字构成了北宋士大夫精神的根底:一是范仲淹的“忧”,一个是程颢的“仁”,一个是张载的“感”。这三个字都指向他人,指向对他者责任的承担。“忧”是北宋士大夫的基本精神气质,这样的精神气质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非常突出的体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宋代士大夫人格之伟大,既是精神力量,也是时代塑造。
          北宋士大夫意识到,与佛、老之间的斗争,根本是生活方式、生活道路的不同。佛、老这样的虚无主义世界观,如果任其蔓延下去,人的道德生活是无从建立的。在这个意义上,一旦面对生活道路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价值观的问题。佛教、道教都发展出了有自己哲学根据的价值取向以及有自己理由的生活道路,在这个背景之下,就要从根本上树立起儒家的道理。
    (摘编自杨立华《北宋儒学复兴运动》)      材料三:
          唐宪宗继位后不到一年时间,宦官重又得势,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到荒僻的外州做司马。虽然柳宗元跟刘禹锡都受挫折,但他们受到伤害的程度不一样。作为失败者,柳宗元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受的伤害最大。刘禹锡对于盛衰变化有一种通达的看法——一个人不是永远顺利的,现在衰败,将来也许会恢复。刘禹锡对于盛衰变化有完整的通观,他的诗喜欢写关于历史兴亡的东西。而柳宗元没有这种通达的看法,一个打击下来,他却没有解脱的办法。他的挣扎,是尝试用游山玩水来安慰自己。柳宗元经过自己的一番挣扎和努力,最终还是没有得到解脱,他的内心非常悲哀非常痛苦。所以他在永州所写的山水游记和诗歌都有一个特色:表面上是写赏玩山水,而且写得冷静、超逸,要摆脱,但并不是真的冷静,也不是真的超逸。
    《溪居》正是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最痛苦最哀伤的时候所写的。“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溪居》)表面上是一种自得,其实是在写他自己的寂寞。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要“求诸己”而不要“求诸人”,如果自我充实了,就是韩退之说的“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如果“足乎己”了,“来往不逢人”才是很好的一件事,因为根本不需要外在的赞美和影响,你才有一种自得,于是“长歌楚天碧”,可以放声歌诵了。
    (摘编自叶嘉莹《柳宗元的山水寂寞心》)(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既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更要熟谙经史,深通谋略,懂得治人牧民之术,才能最终获得“为官一方”的人望。
    B.怀才不遇的传统知识分子如果不在社会上沦为“九儒十丐”,就可能有意使自己边缘化为陶渊明那样的隐逸型和牢骚型知识分子。
    C.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是当“帝王师”,辅佐帝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但他们最高的服从对象是“天道”而非皇权。
    D.屈原的《离骚》《天问》只是官场失意者一种情绪化的个人宣泄和政治上的清白表白,不具备社会批判和积极促进社会变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晚唐儒家日渐衰微,韩愈发起的儒学复兴运动没有真正成功,根本原因是诉诸政治的力量来解决思想的问题。
    B.“忧”“仁”“感”构成北宋士大夫精神的根底,宋代士大夫人格伟大,与宋王朝“养士”政策密不可分。
    C.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着眼思想领域,意图发展出有自己哲学根据的价值取向以及有自己理由的生活道路。
    D.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尝试用游山玩水来安慰自己,他此时的山水游记和诗歌是寂寞的表达,并没有超逸自得之心。
    (3)结合材料内容推断,下列选项中最符合韩愈“道统”思想的一项是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潜《饮酒》)
    B.“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C.“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横渠语录》)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中国古代士大夫作了比较分析,请简要说明其差异。
    (5)结合上述材料,简述柳宗元革新失败后始终无法摆脱痛苦的原因。

    发布:2024/12/31 22:0:1组卷:11引用:4难度:0.1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