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 191.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5/1/3 8:0:45组卷:7引用:3难度:0.7
  • 19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已经习惯于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是欧洲主导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大成果之一。一系列基于民族认同、以民族为行为主体的主权国家建立起来;没有建立民族国家的民族急切渴望步入这一行列。作为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的单位和行为体,民族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中国只是在19世纪末由于实力的差距不得不加入由西方霸权主导的世界体系,因而才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此后的100多年来,中国一直将自己描述为民族国家而非文明国家,尽管其首要的身份和主要特征明显如此。现在,中国的身份同时具有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的双重属性。从历史和建构的角度来看,中国无疑是一个文明国家;而作为积贫积弱的后果,它又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或者,正如白鲁恂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所得出的结论一样:“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然而,未来这两种身份将如何演进、互动乃至冲突,至今仍无定论。
          中国学者金观涛说:“(中国)存在的唯一模式就是从历史中重生;除了从历史传统中寻求启迪和力量之外,在中国文化中找不到任何一种可以令中国人接受的机制与现实抗争。”中国学者黄平写道:“中国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几乎今天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与历史密切相连,如果没有历史背景,我们就无法解释它。不仅仅是学者,公务员、企业家和老百姓都有着强烈的历史感……而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他们都活在历史中,承载着历史,为历史代言。”杜维明评论道:“当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表明传统思想将永远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①______。
          ②______。其不仅是理解中国的基础,更是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中国的身份认同基本上就是从文化因素,如语言、家庭规范、社会关系结构等衍生而来的,而非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物。其次,文明的统一性是中国政治毋庸置疑的第一要务。第三,维护、保持这种文明的统一性,被视为国家的神圣职责,因此国家被赋予了远超传统民族国家的权威和合法性。第四,尽管鲜为人知,但中国作为一个大陆性的文明国家。接受了并且需要一种基于地区多样性的多元化。第五,文明国家这一特征对中国的影响绝非仅限于近现代,而是至少有两千年之久。这的确令人称奇。历史一直在对当下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当下行事的指南和标尺。“文明”一词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遥远、间接的影响和消极、被动的存在。然而,在中国,历史和文明均是鲜活地持续至今:中华文明这一理念,并非一个静止的、毫无生气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的有机体,为中国人界定国家和自我认知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
    (摘自英国马丁•雅克《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      材料二:
          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一个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份最伟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此要心怀敬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明,虽然古老,但至今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它今天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绝对不是简陋的西方话语所说的所谓“先进”和“落后”、“民主”和“专制”、“高人权”和“低人权”这种过分简约的概念可以概括的。中华文明的内涵要比这些概念远为丰富。凡是能够持续数千年而不断的存在,一定有其独特的地方,乃至伟大的智慧,我们切忌简单地拿西方所谓现代性的标准来随意否定自己的文明,而是要像对待一切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认真地呵护,理性地分析,看看它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成就与辉煌,看看它还能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什么特殊的意义。其中很多内容可以通过继承发扬和推陈出新而成为我们超越西方模式的最大精神和智力资源。
    “文明型国家”既是一个国家,又是“百国之和”。作为一个国家,它有世界上最难得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作为“百国之和”,它有世界上最罕见的内部差异性和复杂性。在中国模式的引导下,中国“文明型国家”的人口、土地、历史、文化四大“超级因素”构成了中国崛起的最大优势:中国有世界最充沛的人力资源和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立的思想体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③_________。
          ④_______。反之,如果中国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中国自己“文明型国家”的优势恐怕就会消失得无踪无影,中国“文明型国家”的最大优势也可能会变成自己的最大劣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意识到中国崛起对中国自身,对整个人类,对整个世界的伟大意义。
    (摘编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1)将“文明国家这一概念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这一句话放回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鲁恂认为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但两种属性未来如何演化,尚未形成定论。
    B.金观涛认为中国的发展要从历史中去寻找方法智慧解决现实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被中国人所接受。
    C.杜维明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谈论现实时常会联系文学、史学等经典,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D.发展的、动态有机的中华文明为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与国家界定,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对今天存在着巨大影响,中国人行事,总愿意从历史经验找到方法与理论依据。
    B.中华文明有其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底蕴,不能够用现代西方社会的话语概念来解释。
    C.“百国之和”,是指无数个的小国家,不断竞争、冲突、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
    D.坚持现有发展模式,有利于我们建设强大的国家,从而更好地体现文明型国家的优势。
    (4)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两项均体现“国家”意识,请选出符合“文明型国家”观点的一项并简要说明理由
    A.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霍去病。
    B.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
     
    ,理由:
     

    (5)中德友好两校联谊会上,来自东北的18岁满族小张需要向大家介绍自己,请以材料中“百国之和”的文明型国家的公民身份,替小张写一段简短的自我介绍。

    发布:2025/1/3 8:0:45组卷:2引用:1难度:0.5
  • 193.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5/1/3 8:0:45组卷:3引用:1难度:0.5
  • 194.荣誉与爱荣誉      我所提出的“荣誉”是指英文的“Honour”或德文的“Ehrlichkeit”。这两个外国字,本都含有人格的意义,在中文方面,很难找到适当的译名,我现在译作“荣誉”。
          人生的目的不仅是为生活,而且还需要荣誉的生存。荣誉是人格光辉的表现,也是整个人生不可分解的一部分。没有荣誉心的人,就谈不上人格;漆黑黯淡地过一世,这种生存有何意义?
          西洋人很重视荣誉;他们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更重要。假如你说某人无荣誉,他一定认为这是对于他最大的侮辱。为了荣誉问题而实行决斗,也是常见的事。这种决斗办法的对不对,是另一问题,但他们对于荣誉的尊重,却不可小看。英国人对于内阁成员,称作“The Right Honourable”,不是恭维他是最高贵的,而是恭维他是最荣誉的。美国西点陆军军官学校的校训是三个词,就是“国家,责任,荣誉”,这是他们在军人精神教育上对于荣誉的重视。欧美许多学校的考试,还有所谓“荣誉制度”,就是教员于出题以后,立刻退出教室,并不监考;他只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字,就是“Honour”(荣誉)。于是学生懔然于荣誉的观念,不敢作弊。万一有人作弊,不但学校立刻把他开除,而且这个人从此不齿于同学。
          荣誉的观念,在中国社会,却太不发达了。为唤起一般人对于荣誉的认识和尊重起见,所以我特别提出这“荣誉与爱荣誉”的问题来讨论。
          说到荣誉,往往就要联想到“名誉”。但是荣誉和名誉不同,荣誉不只是名誉。名誉是外加的,而荣誉却是内足的。更明白一点说,名誉只是外界的称许,而荣誉则内部发出来的光荣——也可说是光辉——与外界所加上的名誉相合而成的。所以荣誉具有内心的价值,较名誉还要可贵。西洋虽有名誉为第二生命的话,但荣誉却简直是第一生命,或是第一生命的一部分。不过,名誉和荣誉也有关联。人是社会的动物,多少都需要外界的刺激,外界的鼓励,外界的承认,人格外能自发的向上,自觉的求进步,所以人大都是要名誉的。“三代以下,惟恐不好名,”好名誉不一定就是坏事。苏联就常常采取以名誉来鼓励人努力工作的方法。所以他选择工作最努力的工人为“工人英雄”;用这工人的名字去名工厂,去名制度。对于到北极探险的人,也常常加以“英雄”的徽号;这都是用名誉来奖励人奋发有为的证据。这并没有害,而且有益。中国的老子曾经问过一句话:“名与身孰亲?”我想许多西洋人的回答一定是“名亲!”
          荣誉不是名誉,更不是“虚荣”。虚荣在英文里也可译为浮名。
          虚荣乃求他人一时之好尚,或是庸俗的称颂,而即沾沾自喜,以为满足的。虚荣的表现,就是好炫耀,好夸大,藉此以博得他人对自己的称赞。譬如女子常喜穿华美鲜艳的衣服,以引人的注意;男子则好出风头,往往做了一次什么会的主席,便自以为了不得,自以为是这小世界里的“小英雄”。这都是虚荣在作祟。虚荣是从错觉来的。错觉是虚荣的粮食,虚荣全靠他培养大的。所以错觉一旦幻灭,虚荣也就随之消散。荣誉则不然。他不是求之于外的,而是求之于内的,所以他可以自持,可以永久。西洋人说虚荣是女性的——但他不是优美的女性,是堕落的女性。男子何曾不好虚荣,不过女人较甚一点。普通女子都欢喜别人恭维她,捧她。如果男子要向女子求婚,最好多称赞她几声“安琪儿”或是“天仙化人”,那她便很容易落到情网里去了!这种虚荣,岂能和荣誉相提并论?
          荣誉不但和“名誉”、“虚荣”不同,而且和“野心”不同。“野心”可说是一种男性的虚荣。男子大都好求自己政治的名誉、权力、地位、官阶,以作个人自私的满足。这种野心有时也能推动人去做有益的事,但动机仍是自私,所以很容易发生不良的结果。有些人野心一旦发作,便往往不问自己的能力如何,竟为所欲为,以求侥幸的成功。“小人行险以侥幸”,其结果鲜有不将自己的荣誉甚至身体埋葬于野心的灰烬之中。如果说野心是荣誉,那它只是堕落的荣誉。
          至于所谓“门第”、“头衔”、“豪富”,那是更说不上荣誉了。这些都可叫做“荣宠”,而决不是“荣誉”。不过也有一种荣宠,是靠自己努力的成绩换来的,不可一概厚非。譬如外国有些科学家,对于科学有重大贡献,政府特赐他一个荣誉的头衔,如德国大学教授得“政府枢密顾问”的头衔一样。这确是一种比较高贵的荣宠,虽然不是真正的荣誉。
          荣誉既不是名誉,又不是虚荣,更不是野心或荣宠,那么真正的荣誉是什么呢?我以为真正的荣誉,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必须能维持生命的庄严。“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有荣誉心的人,必定有不可侮的身体,不可侮的精神,不可侮的行为——简单说有不可侮的生命。他的生命是完整的,不容稍有玷污。所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他的理想的生命,是崇高、伟大、正直、坚强,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的生命是高贵的,庄严的,所谓“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所以别人尊重他,而不敢轻视他;爱敬他,而不敢亵渎他。
          第二必须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是人生最不容易做到的。“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所以有荣誉心的人,对于标准以下的事,是墙脚”的事,他更是不屑干的。这正是孟子所谓“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大人的对面是小人,是小丈夫,是贱丈夫。有荣誉心的人,是以“大人”自许的。
          第三必须是自足的,也是求诸己的。外界的称许,如系实至名归,在所不辞;譬如以科学上重大的贡献而得诺贝尔奖金的人,若是他配得的话,当然可以安心接受,何用推却?但凡事应该求诸自己,尽其在我,不必分心去猎取流俗的恭维。流俗的恭维,不但靠不住,而且在有荣誉心的人看来,反为一种侮辱。名画家的画,并不在乎有多少外行的人赞美,而贵乎能得一个真正内行的人来批评。所谓“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就是这个道理。即使内行的人也不称许,自己仍可得到安慰,因为自己的天才得到发挥,在自己的努力中,就有乐趣存在。古今中外,许多大艺术家,都是死后得名的。科学家也是如此。大科学家开普勒在他一部名著《Weltharmonik》序上说道:“你的宽恕我引以自娱,你的忿怒我也忍受;此地我的骰子掷下来,我写成这本书给人读,是同时的人读或后代的人读,我管他干么?几千年以后有人来读,我也可以等,上帝也等六千年以后才有人来臆度他的工作。”这种特立独行的精神,也可说是一种孤寂的骄傲,但是这决不是骄傲。翻开一部科学史来看,古今多少科学家,在生前享国际大名的,除了牛顿和爱因斯坦以外,还有几人呢?造化弄人,奇怪得很,生前最不求虚名者,往往死后最能得名。如果自己对人类真有贡献,即使名不可得,又有何妨?世间真正的价值,常埋藏在无名者之中。许多汲汲求名的人,实在可以休矣。
          第四必须自尊而能尊人。真正有荣誉心的人,不但爱自己的荣誉,而且也爱他人的荣誉。荣誉不是傲慢,乃是自尊而能尊人。“子以国士待我,我亦以国士报之。”其实毁灭了他人的荣誉,自己的荣誉,也就建设不起来。在侏儒国里,就算自己是长子,又有什么意思?要做长子,就要到长子国里去做,不要在侏儒国里做!有荣誉心的人,一定能尊人,能下人。他承认人的能力,赞叹人的特长,尊敬人善处,能适当的自尊,也能适当的低头,上谄下骄的事,绝不在他的行动意识里面。
          总而言之,荣誉就是人格,是人格最光荣的完成!
          爱荣誉乃是一种意志的倾向,行为的动态,是要以忠诚纯洁的行为,去得到依于德性合于美感的承认的,德国的哲学家包尔森说:“我们不能想象没有强烈的对荣誉之爱,而伟大的事业可以表现。”社会的向上靠此,人类的改善靠此,历史的转变也靠此。
          我们今日不但要提倡个人的荣誉心和对于荣誉的强度的爱;而且要提倡集体荣誉观念,集体的荣誉观念,就是个人对团体的荣誉。
    (1)荣誉的内涵是什么?
    (2)真正的荣誉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是什么?
    (3)作者将荣誉与哪四个等概念进行区分,明确了“荣誉”的内涵?
    (4)作者在阐明了什么是真正的“荣誉”,并提出“要爱”?特别强调要提倡什么观念?
    ①真正的“荣誉”指:
     

    ②“要爱”
     

    ③特别强调要提倡“
     
    ”。
    (5)本文采用了哪三个论证方法?

    发布:2025/1/3 8:0:45组卷:2引用:1难度:0.5
  • 195.根据提供的内容,在横线上补写出另一句。
          古诗文记录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①
     
    ”,写不尽天涯游子思乡的情愫;李商隐《无题》中的“②
     
    ,蜡炬成灰泪始干”,以一语双关的手法歌颂了真挚的爱情;陆游《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③
     
    ”,揭示了坚持不懈才会渡过难关的道理;杜牧《赤壁》中的“④
     
    ,铜雀春深锁二乔”,借谈论历史委婉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发布:2025/1/3 8:0:45组卷:3引用:1难度:0.8
  • 19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登多景楼
    【南宋】刘过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
    北固怀人频对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
    注:①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南宋名将韩世忠等曾在这一带击败金兵。②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③二百州:宋朝国土号称四百州,二百州即半壁江山。④诸公:指投降派。⑤使客:求和的使者。
    (1)这首诗首联上句哪个字统领全篇内容,首联下句哪个字总摄全诗情感主旨?为什么?
    (2)尾联“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发布:2025/1/3 8:0:45组卷:3引用:1难度:0.5
  • 197.阅读下面一首唐代诗,完成各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释】①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发布:2025/1/3 8:0:45组卷:4引用:1难度:0.5
  • 19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5/1/3 8:0:45组卷:13引用:6难度:0.6
  • 19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迷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风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了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①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力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②“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③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④“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1)对小说情节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花房交往,感受真情→重戴桂冠,冷落花农→再次落魄,重识真情。
    B.花房交往,感慨落魄→花农登门,换得烟斗→子承父业,完成心愿。
    C.花房交往,感受真情→花农登门,换得烟斗→再次落魄,重识真情。
    D.花房交往,感慨落魄→重戴桂冠,冷落花农→子承父业,完成心愿。
    (2)下列对小说中画线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唐先生从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到被打击受冷落的境况的变化。
    B.②处运用了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范内心极其渴望得到雕花烟斗而表面推辞拒绝的矛盾心理,表现出他复杂的性格。
    C.③处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老范在收到唐先生赠送的雕花烟斗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表现出老范纯朴、憨厚的性格特点。
    D.④处“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形象地写出了在得知老范去世的消息及老范临终时的情景后,唐先生沉重的心情、复杂的心理,从而表现了唐先生性格中善良的一面。
    (3)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盆风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B.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画被打成黑画,他再次落魄,无入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4)小说多处写到了风尾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尾菊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
    B.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并以此为交易,最终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雕花烟斗。
    C.凤尾菊是连接小说中两个人物感情的纽带。花农临终还托付儿子给画家送风尾菊,画家因凤尾菊而悔悟。
    D.凤尾菊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也寄托着作者对美好感情的歌颂。

    发布:2025/1/3 8:0:45组卷:2引用:1难度:0.5
  • 200.同学京禾
    崔立
          哪怕是放暑假了,女儿玩手机微信,袁依琳还是作了严格要求,晚上9点后,不能再看了!女儿点头,说,哦。玩微信,是女班主任的建议,30多岁,很有想法的一位年轻教师。老师说,我们不能因为怕什么就不让孩子干什么,我们的掩饰和躲闪反而会促使孩子更好奇去碰触,与其这样,还不如大大方方地让孩子去接触,再做良性的引导……
          老师这话,还是有些道理的。
          袁依琳从排斥,犹豫,到同意,很难形容个人心态的变化。最后袁依琳给了女儿一部手机——老公闫伟不久前淘汰的,但还能用的智能手机。
          那个要求,或者说是规定,是在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产生了纰漏,被袁依琳发现的。女儿在晚上10点,还在和同学微信交流。
          袁依琳当即就怒了,说,我不是说过,9点后不能再看手机了吗?
          我,我是和京禾在聊。
          京禾,谁是京禾?
          京禾是我的好朋友,你忘了,上周你来接我,坐在她爷爷的电瓶车上,挥手和我们说再见的女孩。
          哦,她,对,为什么,为什么9点后你还要和京禾聊天呢?
          京禾是我的好朋友,她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京禾跟的是爸爸,京禾的爸爸经常要出差,京禾这几天一个人在爷爷奶奶那里。……
          女儿吭哧吭哧地说了很多,袁依琳听着像明白了,又感觉没明白,聊天,对,9 点后和父母离婚的京禾聊天,但这也不至于是女儿违规的理由啊?
          妈,你要理解一个没有爸妈管,需要别人关怀别人抚慰的一颗受伤的幼小心灵的感受啊……
          这回,袁依琳更惊讶,女儿竟然能一口气说出这么多的词汇,很难让人理解,这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说的话。
          女儿这一段时间看了许多书,看来看书还是能学到些什么的。
          袁依琳也就没再说什么了。袁依琳心头更可喜的是,女儿渐渐地成长,也懂得关心人帮助人了。
          女儿时不时地,还会和袁依琳说些有关京禾的事。
          京禾的爸爸出差回来了。京禾的爸爸把京禾从爷爷奶奶那里接了回去。
          京禾其实不愿意跟爸爸回去。
          自从离婚后,京禾的爸爸脾气就变得不大好了,时常对京禾不是吼就是骂。
          京禾说原来的爸爸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对妈妈好,对京禾也好。现在的爸爸,像是换了一个人。
          京禾的妈妈原来还时不时地来看京禾,自从又嫁了人,就很少来看京禾了。
          京禾有时也想妈妈,但只能在脑子里想妈妈。
          京禾有时就在做梦时梦见妈妈……女儿把这些话儿给袁依琳说。
          袁依琳眼圈红了,这是个可怜的孩子,可怜的孩子呀。
          京禾有一次偷偷跑回了爷爷奶奶那里。京禾从家里到爷爷奶奶那里,要倒三路公交车。京禾刚到爷爷奶奶那里,京禾的爸爸就赶来了。
          京禾的爸爸把京禾带了回去,又把京禾打了一顿。京禾的爸爸在打京禾的时候,京禾在哭。
          京禾的爸爸打完京禾的时候,京禾的爸爸自己在哭……
          袁依琳眼泪下来了。
          袁依琳再也没阻止女儿晚上和京禾交流。
          那一天,袁依琳对女儿说,让京禾来家里坐坐吧,明天,我多烧几个菜,给京禾尝尝。闫伟也说,是啊是啊,请她来吧。
          袁依琳把京禾的事给闫伟说了,闫伟也是叹了好长一口气。
          对于袁依琳的邀请,女儿原本流利的口述一下子变得吭哧吭哧起来,说,哦,哦……女儿约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约上京禾。
          京禾去爷爷奶奶那儿住了。京禾的爸爸好像想通了,对京禾好了。
          京禾说她喜欢现在的爸爸……
          京禾一直没来家里,女儿晚上的微信交流也没有了,到9点,一准不碰手机了。
          袁依琳和闫伟说起这事,挺纳闷的。再想想,女儿说的这个京禾,袁依琳真的是一点印象也没有,他们班,真的有叫京禾的女孩吗?
          袁依琳想起了什么,说,是不是那天,在房间里我朝你吼了一声,这日子还要不要过了,过不下去咱俩趁早离了,谁也不耽误对方!然后你说,离就离,谁怕谁啊!
          袁依琳和闫伟说起这事,好一会儿,两个人沉默着。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袁依琳之所以对女儿违约聊微信不再阻止,完全是因为听女儿讲了京禾的故事,认为女儿是在关心、帮助同学。
    B.小说主要通过袁依琳和女儿的对话推动故事发展,从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袁依琳对女儿是关心的,同时也是严苛的。
    C.小说最后袁依琳和闫伟的“沉默”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各自言行的反思,二是对两人是否要选择离婚的思索。
    D.小说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巧妙方式,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与可读性。
    E.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得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与故事情节加工上显得更加自由、灵活。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读了这篇文章,很多人表示感同身受。假如你是文中的女儿,请你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你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请简要分析你所讲故事的特点。
    ②你有很多话想对父母说,请你写一份短信,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要求:依据文本展开合理的想象,语言得体,格式正确,120字左右。
    (4)这是一篇充满温情的小说,请结合小说折射出的社会问题,谈谈你的思考。

    发布:2025/1/3 8:0:45组卷:2引用:1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