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 431.“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是谁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位当代朦胧诗派的诗人?

    发布:2025/1/3 6:0:1组卷:0引用:1难度:0.5
  • 43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始皇既 没:没有。
    B.率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将:率领,统帅。
    C.天下集响应 云:云朵。
    D.赢粮而 景:同“影”,影子。
    (2)请把选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发布:2025/1/3 6:0:1组卷:2引用:1难度:0.5
  • 433.三国时期的曹操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请说出他的代表作品并背诵几句你喜欢的诗句。

    发布:2025/1/3 6:0:1组卷:0引用:1难度:0.5
  • 43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自哪里?作者是谁?

    发布:2025/1/3 6:0:1组卷:0引用:1难度:0.5
  • 435.“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出自唐诗《过华清宫》,你知道作者是谁吗?诗中的“妃子”指的是谁?

    发布:2025/1/3 6:0:1组卷:0引用:1难度:0.8
  • 436.文言文阅读。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呼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A.全不相同。
    B.②③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部相同。
    D.①③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无惑也难矣。 师道不复,可知矣。
    B.于其身也,则耻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
    C.而耻学师。 不拘时,学于余。
    D.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3)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是如何论述的?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你觉得这种现象“可怪”吗?请作简要分析。

    发布:2025/1/3 6:0:1组卷:4引用:1难度:0.5
  • 437.李白被称为“诗仙”,那么“诗圣”和“诗鬼”分别指的是谁?

    发布:2025/1/3 6:0:1组卷:0引用:1难度:0.9
  • 438.你能说出一部鲁迅的小说集吗?

    发布:2025/1/3 6:0:1组卷:0引用:1难度:0.5
  • 43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1)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2)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发布:2025/1/3 6:0:1组卷:3引用:1难度:0.5
  • 440.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彤管有炜,
     
    。(《诗经•静女》)
    (2)
     
    ,子无良媒。(《诗经•氓》)
    (3)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发布:2025/1/3 6:0:1组卷:3引用:1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