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班级召开九年级阅读研讨会,根据所给材料,完成所研讨问题内容。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甲]璨若星河的篇章,亦柔亦刚,它伴随着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吹雨打,依然生机勃勃。用典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典恰当,可以使诗词言近旨远,含蓄婉转,如《行路难》中李白借用典故“①               ,②               ”表达自己希望得到重用的渴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借用典故“③               ,④               ”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变迁的感慨。品读诗歌,可以让我们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涵养我们的性情。少年情怀总是诗,诗染四季跋涉路。少年的我们,或曾感慨知音难觅“噫!微斯人,⑤               ”(范仲淹《岳阳楼记》),或有“醉翁之意不在酒,⑥               ”(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自然意趣,或怀“⑦               ,⑧               ”的美好祝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论风吹雨打,都应砥砺前行。愿同学们珍惜诗意年华,永葆少年初心,永远风华正茂!
      中国诗词早已将民族品格[乙]精神力量níng聚在字里行间,更融入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mài之中,生生不息,代代流tǎng。当下我们要传承经典,[丙]要束之于高阁,[丙]要让古老文字通过不断运用,再次融入时代生活,最大限度激起大众共情,为一代代人提供不间断的文学zī养和文化支撑,这是诗歌永葆生机的不二法门。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níng聚

血mài

流tǎng

zī养

(2)[丙]处填补的两处关联词,最恰当的是
C
C

A.不是……就是……
B.不仅……而且……
C.不是……而是……
D.不仅……还……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A.“亦柔亦刚”“生机勃勃”“古老文字”“永葆生机”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B.文段画线句关系是并列关系。
C.[甲]处的标点应是省略号,[乙]处的标点应是顿号。
D.“不二法门”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在这里运用正确。
(4)《水调歌头》中“子由”是苏轼弟弟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古代称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表示
礼貌和尊敬
礼貌和尊敬
。“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
白居易
白居易
的字。
(5)填出横线上的古诗词。
闲来垂钓碧溪上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忽复乘舟梦日边
怀旧空吟闻笛赋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到乡翻似烂柯人
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在乎山水之间也
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千里共婵娟

【答案】凝;脉;淌;滋;C;B;礼貌和尊敬;白居易;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吾谁与归;在乎山水之间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0/6 15:0:2组卷:6引用:1难度:0.7
相似题
  • 1.从备选词语中选择填空。
    漫步语文世界,才能欣赏到一幅幅理想的生活画卷,这里,
     
    有重山那边波涛喧嚣的大海,
     
    有夹岸桃花引路的世外桃源,
     
    生活的理想如此光明美好,我们就没有理由不为之努力奋斗。
    (备选词语:只有,不仅,况且,可是,而且,既然)

    发布:2024/12/26 21:0:8组卷:272引用:3难度:0.7
  • 2.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           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           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1)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是
     

    A. 如果……就……B. 与其……不如……
    C. 既然……就……D. 不但……而且……
    (2)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A. 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B. 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
    C. 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D. 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3)与作者所说的读“死”书的方法不相符的是
     

    A. 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B. 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记牢,然后照着去应用。
    C. 要准确掌握书中的形、音、义,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
    D. 要把书真正读懂,不能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4)下列名言警句哪一句可以用作本文的论据
     

    A.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5)本文没有运用下列哪一种论证方法?
     

    A. 道理论证 B. 事实论证   C. 对比论证 D. 比喻论证。

    发布:2024/11/21 17:30:1组卷:22引用:2难度:0.8
  •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______我走到哪里,_________我睡得很沉,_________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______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发布:2024/11/21 2:0:1组卷:433引用: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