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正确填入下文括号里的一组是( )
一个人( )不懂得正确的意见只能是对于实际事物的客观的全面反映,( )坚持要按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去办事,那么,( )他有善良的动机,( )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考点】关联词.
【答案】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9引用:1难度:0.9
相似题
-
1.从备选词语中选择填空。
漫步语文世界,才能欣赏到一幅幅理想的生活画卷,这里,
(备选词语:只有,不仅,况且,可是,而且,既然)发布:2024/12/26 21:0:8组卷:270引用:3难度:0.7 -
2.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 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 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1)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是
A. 如果……就……B. 与其……不如……
C. 既然……就……D. 不但……而且……
(2)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A. 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B. 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
C. 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D. 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3)与作者所说的读“死”书的方法不相符的是
A. 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B. 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记牢,然后照着去应用。
C. 要准确掌握书中的形、音、义,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
D. 要把书真正读懂,不能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4)下列名言警句哪一句可以用作本文的论据
A.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5)本文没有运用下列哪一种论证方法?
A. 道理论证 B. 事实论证 C. 对比论证 D. 比喻论证。发布:2024/11/21 17:30:1组卷:22引用:2难度:0.8 -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______我走到哪里,_________我睡得很沉,_________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______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发布:2024/11/21 2:0:1组卷:428引用:7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