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各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BB
A.比喻论证
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
D.因果论证
(2)第3段的中心是 AA
A.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
B.讽刺尼采自诩太阳,反对“送去主义”。
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D.主张“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品。
(3)第4段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CC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4)第3段最后一句的含义是 CC
A.运用比喻论证,论述卖国主义者将沦为乞丐。
B.运用比喻论证,论述奉行“送去主义”的恶果。
C.形象描述亡国的悲惨可怜相,说明奉行“送去主义”的恶果。
D.形象描述送去主义者充当亡国奴的悲惨可怜相,指出送去主义者必将沦为乞丐。
(5)简要解释“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
运用脑髓:独立思考独立思考。
放出眼光:鉴别精华与糟粕鉴别精华与糟粕。
自己来拿:独立地选择独立地选择。
【答案】B;A;C;C;独立思考;鉴别精华与糟粕;独立地选择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6 8:0:9组卷:6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今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在世界的各个地区,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如吸毒、犯罪、艾滋病、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中国家把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目标,人们重视技术、经济、贸易、利润、金钱,而不重视文化、道德、审美,不重视入的精神生活。总之,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种危机和隐患;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而精神的生活和精神的追求则被忽视,被冷淡,被挤压,被驱赶。这样发展下去,人就有可能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因此,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声。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A.当今世界的倾向是: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
B.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
C.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是时代的要求。
D.世界面临着追求物质、功利,忽视文化精神的危机与隐患。
(2)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A.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B.正反论证 对比论证 C.例证法 喻证法 D.例证法 对比法 发布:2025/1/3 8:30:2组卷:1引用:1难度:0.5 -
2.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的演变获得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的头上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现代不同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个字: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
(选自吕叔湘《语言的演变》)(1)对选文加点词句指代的对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指的是“运动、变化、发展”。
B.“同一种语言”既包括同一个国家的语言,也包括同一民族、同一时代的语言。
C.“文字”指的是“书面记载”。
D.“这些”指的是“离语言不太远的文字”。
(2)选文第一段关于朱熹与孔子的故事,要证明的观点是
A.语言跟世界上其他万事万物一样也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易觉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C.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会经历不同的变化,从而形成方言。
D.古人说的话,后世的人是听不懂的,需要借助文字来理解。
(3)根据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的演变不仅有地域的差异,也有时代的差异。
B.作者通过研究古代的文字记录来获得对古代语言的一定的认识。
C.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最大的差别体现在语音和语法方面。
D.古代典籍记录的文字必须以语言为基础,但有些离语言是比较远的。
(4)选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假设论证
B.引用论证
C.举例论证
D.对比论证发布:2025/1/3 7:30:1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不适合作为读书与成功论据的一句名言是( )
发布:2025/1/3 8:0:45组卷:3引用:1难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