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时的字眼,在生存党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我们当然也知道某些情况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恃,我们听过不少关于善良即愚的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农夫与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对象是狼或者蛇,善良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那些常要帮助的人当中,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冻僵者或是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恶狼?我们还要问,宇宙万物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和恶狼?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与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泉,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思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思狼?如果说,面对毒蛇和恶狼而一味善良便是糊涂的农夫或东郭先生,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思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呢?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
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强大呀。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这就是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人的。它属于人,它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它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得良好的人。它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_____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_____了一次,因为它_____了自己的光明。
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
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起。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利罢了。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DD
A.“善良”似乎是一个过了时的字眼。
B.善良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者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C.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
D.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
(2)关于本文的写作特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C
A.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思路。
B.对比论证的手法。
C.语言诙谐幽默,活泼俏皮。
D.大量地运用反问、设问、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语势。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D
A.本文是基于人们价值观出现摇摆的社会现实而写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社会性。
B.作者虽然宣扬善良,但是对善良的力量之弱感到遗憾。
C.作者经历过一场政治运动劫后余生,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善良,反而更感到善良的可贵。
D.作者通过文章号召人们摒弃凶恶,做品行善良的人。
(4)本文运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善良和凶恶的不同,文中不包括哪种对比?CC
A.力量对比
B.结果对比
C.方式的对比
D.心态对比
(5)文章前四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6)以下对善良不如凶恶力量强大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D
A.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
B.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
C.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此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
D.善良的人太少了,所以力量很弱。
(7)为什么作者认为“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一段的论证方法是 BB
A.拟人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较论证
D.比喻论证
(9)文中划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是 CC
A.宣扬 | 宣告 | 弘扬 |
B.弘扬 | 宣扬 | 宣告 |
C.宣告 | 弘扬 | 宣扬 |
【考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D;C;D;C;D;B;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10 8:0:8组卷:6引用:1难度:0.3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今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在世界的各个地区,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如吸毒、犯罪、艾滋病、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中国家把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目标,人们重视技术、经济、贸易、利润、金钱,而不重视文化、道德、审美,不重视入的精神生活。总之,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种危机和隐患;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而精神的生活和精神的追求则被忽视,被冷淡,被挤压,被驱赶。这样发展下去,人就有可能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因此,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声。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A.当今世界的倾向是: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
B.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
C.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是时代的要求。
D.世界面临着追求物质、功利,忽视文化精神的危机与隐患。
(2)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A.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B.正反论证 对比论证 C.例证法 喻证法 D.例证法 对比法 发布:2025/1/3 8:30:2组卷:1引用:1难度:0.5 -
2.不适合作为读书与成功论据的一句名言是( )
发布:2025/1/3 8:0:45组卷:3引用:1难度:0.8 -
3.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的演变获得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的头上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现代不同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个字: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
(选自吕叔湘《语言的演变》)(1)对选文加点词句指代的对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指的是“运动、变化、发展”。
B.“同一种语言”既包括同一个国家的语言,也包括同一民族、同一时代的语言。
C.“文字”指的是“书面记载”。
D.“这些”指的是“离语言不太远的文字”。
(2)选文第一段关于朱熹与孔子的故事,要证明的观点是
A.语言跟世界上其他万事万物一样也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易觉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C.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会经历不同的变化,从而形成方言。
D.古人说的话,后世的人是听不懂的,需要借助文字来理解。
(3)根据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的演变不仅有地域的差异,也有时代的差异。
B.作者通过研究古代的文字记录来获得对古代语言的一定的认识。
C.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最大的差别体现在语音和语法方面。
D.古代典籍记录的文字必须以语言为基础,但有些离语言是比较远的。
(4)选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假设论证
B.引用论证
C.举例论证
D.对比论证发布:2025/1/3 7:30:1组卷:1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