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吕不韦《吕氏春秋》【注释】①陈:国名。②洫(xù):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同“疲”。
(1)下列加点文言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放弃) |
欲伐陈(攻打,进攻) |
B.寡助之至(极点) |
民怨上矣(国君,君主) |
C.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
城郭高(外城) |
D.三里之城(城:城墙) |
陈可取也(取:夺取)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多助之至 |
兵伐之 |
B.则民力罢意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C.环而攻之 |
笑而遣之 |
D.以天下之所顺 |
以顺为正者 |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观点。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B.甲文先用守城而不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再从攻城而不胜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C.乙文中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截然相反的原因是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
D.两篇文章均阐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得人和”即“得道”,“得道”则“战必胜”。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而 蓄 积 多 赋 敛 重 也 则 民 怨 上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