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更新中
中考模拟 分类汇编 专项突破
浏览次数:555 更新:2025年04月28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1371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19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ㅤㅤ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ㅤㅤ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培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ㅤㅤ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ㅤㅤ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
    ㅤㅤ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ㅤㅤ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ㅤㅤ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ㅤㅤ⑧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培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斛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ㅤㅤ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培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阅读文章第③至第⑦段,将作者漫步深巷看到的“墙”图的字母按先后顺序依次填写到下列对应横线上。
    A.细雨湿雾图
    B.红砖青石粉墙图
    C.生命栖息图
    D.老墙岁月图
     
    →②
     
    →③
     
    →④
     

    (2)赏析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3)文中第⑦段引用岳飞的小诗《花桥》有什么作用?
    (4)全文巧妙融合多种表达方式,请分析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并品赏其表达效果。
    (5)结合全文,说说文章开头为什么说“这墙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发布:2024/12/26 20:30:2组卷:40引用:4难度:0.3
  • 1192.学校为了宣传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拟举办“九年级劳动教育主题辩论赛”。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1)以下是赛前准备时搜集到的几则材料,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单独的智育,也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五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以德育为核心,共同服务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人才培养的最初目的,是形成立体全面的人格,劳动教育工程是全面人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容偏颇。
          材料二 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至此劳动教育被纳入国家方针政策。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作出全面部署。
          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 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材料三 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过程中,一些人指出“劳动教育主要靠家庭,没必要在学校进行”“体力劳动如今已经过时了”,另一些人则直言“浪费学习时间”;一些学校依旧把劳动教育简单与“大扫除”划等号。把打扫卫生作为惩戒违纪学生的手段之一。一些老师们则认为劳动教育最终会演变为增加教师与学生负担的形式主义,而一些学生在目睹或者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后,甚至得出结论:长大后绝不做辛苦的劳动者。
    (2)辩以明理,论以求真。辩论会会务组老师已经拟定好了两个辩题,请你结合当下劳动教育现状,参考以上三则材料,另外设计两道有价值的辩题。
    辩题一:劳动教育主要靠家庭还是学校
    辩题二:劳动教育课程是否应该加入初中阶段的必修课
    辩题三:①
     

    辩题四:②
     

    (3)在决赛阶段,你班将参加“劳动教育主要靠家庭还是学校”这个辩题的辩论,请针对正方的主要观点和理由,草拟出你方(反方:劳动教育主要靠学校,而非家庭)的主要观点及理由。
          正方主要观点及理由:我方认为,劳动教育主要应该靠家庭,而非学校。学校如果成为劳动教育的主体。将会设置相关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参与劳动的情况进行考核。这会使部分学生受规则约束被迫参与劳动。而不是自己主动参加。一旦外界约束力不足。学生的劳动意识就会减退或消失。而家庭开展劳动教育,主要靠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体贴与爱来约束,有利于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更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
          反方主要观点及理由:
     

    发布:2024/12/26 20:30:2组卷:8引用:2难度:0.5
  • 1193.那一天,我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发布:2024/12/26 20:30:2组卷:2引用:2难度:0.7
  • 119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乙:方家(1)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2)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3)为最善。其法:取新纩(4)中独茧缕(5),以芥子(6)许腊缀于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7)。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注释:选自《梦溪笔谈》。(1)[方家]行家。(2)[碗唇]碗边。(3)[缕悬]用丝线悬挂。(4)[纩(kuàng)]丝绵。(5)[独茧缕]单根的蚕丝。(6)[芥子]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这里指腊的大小。(7)[磨而指北者](有的针)用磁石磨后指北。
    (1)解释加点的字。
    ①持就火
     

    更互用之 
     

    ③则字平如
     

    ④有奇字无备者
     

    ⑤指南、北者有之
     

    ⑥莫可其理
     

    (2)翻译句子。
    ①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
    ③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
    (3)下面有关“之”的用法或意义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持就火炀之
    B.磁石之指南
    C.则以纸帖之
    D.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4)这两篇有关科技的文言说明文,都表现出沈括观察细致、认真研究的特点。用“燔土”为字印的优点有哪些?(可用原文)沈括对指南针的研究是有卓越成就的,试从这篇短文中找出作者有哪些发现?

    发布:2024/12/26 20:30:2组卷:874引用:6难度:0.5
  • 1195.人们常说:等待是一种停滞,一种懈怠,是对光阴的消磨,是思想的懒惰。但如果我们换种思维,会发现有时等待是一种期盼,一种坚守……人在等待中发现了美好,在等待中懂得了体谅,在等待中逐渐成熟……
    请以《等待其实也好》为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
    (1)结合自身经历,抓住导语中感触最深的一点;
    (2)除诗歌外的文体皆可,但必须文体明确;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请勿套作,不得抄袭;
    (5)文中需出现真实的区域名、学校名和人名等信息时,请用“*”替代。

    发布:2024/12/26 20:30:2组卷:7引用:3难度:0.5
  • 119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蚕儿
    陈忠实
          ①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②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③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④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⑤“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⑥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⑦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⑧“怎么弄破的?”他问。
          ⑨“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⑩“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⑪“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⑫“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⑬“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⑭“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⑮“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⑯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⑰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⑱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⑲“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⑳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
          ㉑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㉒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㉓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㉔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㉕“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㉖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
          ㉗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㉘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㉙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㉚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
          ㉛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㉜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㉝“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㉞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㉟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1)请以“蚕”为线索,概括学生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主要事件。
    (2)请从任一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
    (3)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末写蒋老师“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发布:2024/12/26 20:30:2组卷:29引用:5难度:0.5
  • 119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26 20:30:2组卷:36引用:2难度:0.9
  • 1198.在下面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草的花园”之说。由此看来
     
    。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快乐;
     
    。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甚至能创造奇迹,所以,学会品味瑕疵,才能感受到不完美的完美,才能创造奇迹,收获更大的成功。

    发布:2024/12/26 20:30:2组卷:34引用:7难度:0.8
  • 1199.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ㅤㅤ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成为荧屏上的一大亮点。《典籍里的中国》让厚重典籍变得愉悦可亲,《国家宝藏》用故事化演绎的手法讲述国宝文物背后的传奇,《上新了!故宫》以全新的视角展现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这些节目无不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 _______,用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表达方式与历史握手,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 _______,感动于中国文化的弦歌不chuò。让那些 _______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文物、文化“热起来”,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更多滋养。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演yì
     

    弦歌不chuò
     

    (2)依次填入上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源头活水 博采众长 积累
    B.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积累
    C.源远流长 博采众长 积淀
    D.源头活水 博大精深 积淀

    发布:2024/12/26 20:30:2组卷:23引用:2难度:0.7
  • 120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埃。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
     

    (2)请写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作用。
    (3)对本诗的解读欣赏,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发布:2024/12/26 20:30:2组卷:33引用:3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